天才和天兵,只有一線之隔。今天一早居然落枕(我明天要口試啊!!!),痛到頭不能彎,視線範圍,僅止於右下角。用手瞎摸衣物,慢慢著好了裝,才意識到自己當時只能看到半邊的世界。
    又一次,因為身體的困擾,而感受到世界並非如同我們以為的那麼理所當然。

    研究所備審資料的未來研究計畫方向,是關於身體經驗如何地創造和生產主體的認識。
    自小氣喘、大小病症不斷,高中以來類風濕性關節炎導致各部位容易患病,太頻繁的大小傷病,多少參雜著自體免疫引發的連續效應和本人過度「天兵」的脾性所導致。這些疾病經驗,讓我體會到殘障廁所和斜坡的必要性。往返於健康與生病,時而也讓我恐懼要去適應突如其來的失去和不方便時,突然不知道怎麼對自己嫻熟、習以為常的生活世界著手。

     年初社會學年會,有一場主題是身心障礙的研究。某博士生說,身心障礙者終其一生都在求醫來改變自己的殘缺,試圖「恢復」成正常人的身體,一旦他們放棄求醫,就表示他們已經放棄成為所謂的正常人。覺得自己很幸運,自體免疫疾病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藥也從傳統會傷害身體的類固醇,轉為比較溫和的藥物,因此,偶爾吃藥控制我就可以維持常態的生活。也因此,偶爾的殘障經驗反而能夠使得我重新去理解自身所處的環境、空間與社會模式。

 

     anyway,以後不亂恥笑落枕的人了,真的是無敵痛啊!!!
     不過一大早起床,和yaplus因為覺得落枕很蠢,兩個人咯咯笑個不停。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10 Fri 2009 00:13
  • 困頓

離開了學校,處在準備研究所的尷尬時期,每每旁人問起現在在幹嘛時,僅是不太自在地勉強回答是學生,不然就是先聲奪人,說是在準備研究所考試。也因此,近來尤其感同身受,對於那些確定不繼續念研究所,又尚未正式進到職場的社會新鮮人的心境,尤其當前失業率不斷攀升,滿街大學生或研究生的情況下。

失去被認可有用的身分時,突然,在別人問候搭訕的言詞中,感覺自己彷彿是個赤裸的、不成熟的幼童,某種過去理所當然能夠自顧自決定行為的權力,好像被取消了。unqualified

考完四個研究所的筆試,準備面試的這段時間,越來越感覺到一種被困頓包圍的狀態。不夠清楚、不夠有把握自己能夠做些甚麼?一方面也是對自己種種的固執,導致進到目前的窘境,而對自己有點生氣,不知如何是好。開始有點懷疑所謂的主體性,所能夠施展的自由,其實多少是源自社會給定的身分的棲居而賦予,一旦脫離了正式的身分,自我的主動性,要嘛大打折扣,要嘛必須處在困頓裡,等待可能會來、可能不會來的光芒。

 

現在擁有什麼,都是別人給的。如果說要自己製造,也太模糊而不能立即看到,總之,是不能如同過去一樣,那麼理所當然地肯定自己種種作為。

這陣子,幾乎每天讀一本書,強迫自己做點筆記,閱讀是目前可以被別人認可,也被自己認可的行為。卻依然不知道這種盲目、困頓,會延續到何時?

 

唯一答案只是繼續讀,而不是停止去做,以免往後回過頭來看,又徒留空白。

 

「一個人的目的,不在於他的生命裡,而在他的靈魂裡,不在於生活環境的外表,而在於心靈內部焦點的深處。」(莎士比亞)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幾天讀《世界是平的》,裡頭描述的全球產業運作,超乎想像的合作模式與流動,讓大部分的人都不由得焦慮起來。2005年出版中文版,現已經2009年,殊不知當前又如何了

該書所論及的當代產業運作模式,之所以令人惶恐(尤其是對分不到這杯羹、置身於此之外的大部分人),假設用Alan   Greenspan在《我們的新世界》中屢次支持的「創造性破壞」(by熊彼德)來理解,就是資源重新配置的過程,而該書的關鍵是解析要怎麼掌握這種瞬息且徹底的變動。佛里曼和Greenspan兩人做為政經領域的權威,當他們傳達如何去掌握的過程中,也透過他們的論述而決定了實際的運作。

 

        對照《世界是平的》和《我們的新世界》,前者是基於美國挽救危機的強國意識形態,後者則是肯定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模式,而將民主的美國,做為一個完整實現資本主義價值的國度。簡言之,兩者都把資本主義和美國綁在一起,主要關心的是美國,卻用綜觀世界的語氣,把其他國家也放置到這個遊戲規則裡。

 

        世界平不平,資本主義怎麼樣,已經有超多論戰和關懷。讀這兩本書給予我的刺激,是思索人文是否只是擱置於邊緣的正義或道德?其所創造的,就改變處境而言,是否足夠有效?

 

        《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提出戴爾衝突防制理論,以台海關係為例,指出台灣做為科技產業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環節,使得其他國家與中國都顧及到一旦破壞台灣這個供應鏈環節,將會造成全球科技產業的嚴重危機,因而一直以來傾向維持台海關係的現狀。

        另一本書《我們的新世界》,Greenspan擔任美國聯準會主席長達19年,其自由資本主義以及維持穩定的信念,決定了經濟政策的走向,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經濟走向。

忘了在哪裡讀到一句話:革命是為了自由與穩定,可是革命卻帶來了不自由且失去了穩定。就像Greenspan認為,為了貧窮人而反對、挑戰資本主義體制,然而,一旦資本主義體制瓦解,反而會有更多人落入貧窮的處境。

 

Anyway,批判主流資本主義或全球化運作的模式,固然是人文學科的價值所在,也是盡可能地避免少數人的權益被忽視的做法。然而,對於人文學科的懷疑,是來自於人文學科秉持著這種邊緣正義時,漸漸導致了故步自封,失去對主流的對話能力時,我想,這似乎也將使得人文學科漸漸失去了對參與、改造世界的具體影響力和效果。

這讓我很傷心。對自己的作為,要有更大的期許。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在家,只能看聯合報,該報的影藝版把《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捧的很紅,各電視台也不時充斥著以「送行者」,在失業潮的低迷中,給葬儀業包裝上熱門的新聞報導。從報導看來,送行者是個感人肺腑的電影,連某某我戲稱沒血沒淚的政治人物,也不禁哽咽。
       總之,看完以後,覺得《送行者》是會讓人默默流下淚來的電影。所謂的默默,是沒有太多道理,只覺得在某個場景、時刻,就頓時懂了某些事情。

       給死者送行,要恢復一個死去的人最原初的樣子,無論是面貌或是身軀都要顧及,其實是個把已經死去的陌生人,當作是一個活的人來認識與尊重的過程。送行需要經驗,就跟我們活著要更準確地認識短暫見面的人,也需要經驗和過人的天分一樣。電影裡提及,送行者需要很大的冷靜和精細,和很大的溫柔,才能給予死者最大的尊嚴。

       沒有打算要評論這部片的什麼。
       大家經常說,傳統宗教風風光光、耗費甚鉅的喪葬禮俗,只是為了活人,而不是為了死人。我以為,《送行者》更細緻地延伸了這個部分。從面對死者的大體,悔恨、憤怒不已的親人,最後以最誠懇、謙卑地說出:「真的很謝謝你!」,因為送行者,使得親人重新接受了他們原本排拒在外的孩子,或是諒解了自己過去對死者的忽視。
       人生在世,活著本來就有太多太多的遺憾和憤恨,尤其是面對再也無法彌補的死者。送行是一種讓死者安息與體解死者的過程,使活著的人從諒解中釋放自己。

       建構論常說,傳記、回憶錄是經過個人詮釋,進而篩選、接合的書寫,之前,我老是不太能明瞭為什麼個人的經驗事實是可以拼湊而給予不同意義的。在《送行者》裡頭,尚存活的親屬重新接受死者或是死亡的過程中,我明白到詮釋的解套是個關卡,如果沒有辦法通過某一個關卡,也許懷念與愧疚,就會使人永遠停滯於某一種靜止、凝重的生命狀態裡頭。

        pay more attention to respect and cherish people who be with you.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曾經,我心目中最浪漫的第一名,是"和另一半在士林夜市大吃,從第一攤到最後一攤"。直到去過士林夜市,發現食物種類重複率太高,多少了失去興趣,後來開始明白,不是每個男生的胃容量都比我的胃大,所以才更徹底打消了念頭。

      活了二十幾年,沒啥親身發生過的浪漫跟人分享,實在有點慚愧,感覺就跟九年義務教育和大學都白繳學費一樣。於是想把親眼看到的記錄下來,和大家分享。

      截至目前為止,見識過最浪漫的場景,發生在台大附近的咖啡店。一對情侶坐在我正前方,兩個人都穿著同色系的灰色帽T,不過款式不相同。男的小壯胖,留著有形的平頭,女的纖瘦,留著有型的文青學生頭。    男的讀漫畫書,女的讀看起來有點嚴肅的閒書。兩個人各看各的書,大約每隔個十幾二十分鐘,其中一個人小啜飲一口飲料時,才抬起頭摸摸對方的手,講個兩三句話,又各自埋入書裡。
      這種浪漫,一起做簡單且共同喜歡的事情,一起讀書一起喝咖啡,實在太召喚我心了。

      第二個浪漫的場景,是前幾天在馬路上看到的。一對年輕高中小情侶,帶著紅色安全帽,女生的手抓著男生的肚子,坐在小客車的我平視,正好看到女生的膝蓋上綁著襯衫打的結。襯衫的花色,淡藍色的方格,一看就知道是男生的,更仔細一看,發現女生膝蓋綁著襯衫的地方,有摔倒的挫傷,看來是男生把襯衫脫下來,幫女生綁上去的。機車馳乘在微涼的風中,高中小男生很海的,只穿著無袖的吊嘎。
      不知怎麼著,看著停在路口的紅色安全帽和藍色襯衫打的結,突然覺得這就是浪漫。

     也許是因為,覺得自己經營友誼,大概會比經營兩人世界還用心,所以常常比較容易被朋友的體貼打動,反而比較不容易為哪些戀愛追求的行徑而感動。
     譬如早餐硬要吃飯糰、什麼都要盧,盧去賊仔市,盧人家接送,盧鋼彈,還有三番兩次借住等等。每次朋友一答應,我一邊覺得為自己的任性愧疚,一邊都覺得很感動。還有,收到公仔的時候,擁有比平日生活更特殊的感動。
     對我來說,其實朋友早已經給了很多很多的浪漫。
    

     anyway,朋友們,快幫我介紹男朋友來替你們分擔我的耍賴和難纏吧!!!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為準備交大族文所的考試,讀了夏曉鵑的《流離尋岸》,以全球化資本主義的脈絡,來闡述外籍配偶的婚姻交換現象,佐以自身成長、求學經驗的省思與徹悟,進一步揭示了資本主義的運作滲透到個人。個人經驗實為大架構影響下共同經驗的一小部分。

      還記得當時一邊閱讀,著實感到相當激動,諸多片段都實現了做為一個知識分子應當有的知識、反省與行動能力。夏曉鵑展現了一個行動者揭露、自省的深刻,透過其學科知識的厚度形成尖銳的批判,將批判的矛頭,指向全球化資本主義導致了跨國婚姻的商品化。

      隔了一天做閱讀筆記時,我有點戲謔地註明:「本書的閱讀筆記,是個『除魅化』的過程。此書寫作的脈絡,作者「個人」和「行動」的迫切性深深鑲嵌於批判與詮釋,這令我隱隱地意識到行動本身就充滿了判斷。

     

      夏曉鵑所呈現的事實,先被行動者實踐背後的道德判斷過濾,因而展現了行動的迫切性,召喚起讀者的行動意識與激情。然而,被過濾過的事實,不僅太過強烈,也因為批判所背負的道德性太強,導致了對於商品化婚姻相關事實的聚焦,過於片面化。簡而言之,該書通篇最終意欲導向的研究者實踐,因為其道德性太過強烈,而產生了某種程度上對於實踐的一種偏離與誤解。

      所謂的誤解,是指實踐本身的目的,乃是要將處境推動,使困境成為一種暫時狀態,因此,對於行動的判斷本然即是一個暫置的框架與視域。然而,即便行動的意圖乃是要顛覆受壓迫的位置,隱含強烈道德性的批判,卻似乎間接導致了外籍配偶與周遭家庭被置於受壓迫的處境,被固定成絕對永恆的狀態,即便受壓迫的處境,未來獲得改善並去汙名化,卻仍是需要被扶持、控制與守護的弱者。

 

      《流離尋岸》是一本很好看,很深刻的學術研究專書。第一次讀很激動,拿好幾個段落給讀歷史的雯因看,她也覺得很棒。不過,再以做筆記的心態來重讀、析理時,我感受到的是,道德是一種仲裁及判定。

      解構道德並非代表我們不再需要規範與秩序,而是得要理解,道德不等於秩序。道德,如同建構論對其他概念的拆解一樣,都是一種建構,一種爭奪的過程與結果。如果抱持著道德的姿態,所有的事情似乎就難以擁有討論的空間,甚至,可能導致了對於道德內涵直接的摧毀與破壞。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半年多來,養成飯後必吃甜食的惡習。能夠滿足口腹之慾的甜食,都要好幾十塊錢,所以都退而求其次,買便宜一點的零嘴,但是滿足程度當然有差啦。

     上次從新竹返家途中,在客運站閒逛全家,買了明治巧克力塊,一片49元。一邊掰開吃巧克力的時候,靈機一動,想到包包裡有楊金剛捐獻的兩包紅麴餅乾,所以,我就把掰開的巧克力夾在紅麴餅乾裡面一起吃,滿足了高熱量的口腹之慾,哈哈。

材料:
味道不要太搶的餅乾
巧克力塊
作法:
把餅乾和巧克力塊分別掰成相等大小,把巧克力塊夾在餅乾裡。

      雖然這不是什麼新奇的吃法,不過夾巧克力塊的話,吃起來的口感會和餅乾不同,嚼起來就有兩種層次的口感喔。比起淋巧克力醬,我覺得這個方法實在太優秀了!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陣子和胖虎、金剛瞎聊,突然暗暗地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有很多死角。所謂的死角,並不是對或錯的問題,而是過於抓住已經掌握到的,無法保有彈性去觸及其他未知的空間與內涵。

持續地反省與感受所謂的「死角」,漸漸理解什麼是別人口中的固執,甚至根本是一意孤行。

 

昨天整理雜物,翻出了大學四年蒐集的紙卡DM、名片、紙條等,還有厚厚一大疊的信件和卡片,整整可以塞滿一個大紙箱。細讀那些早已被假遺忘的文字,湧現腦海的,不僅僅是回憶的序列,還有記憶對照於現時,彼此重疊、錯置與改變。

書信裡的文字,可說是過去的證據,推翻現時自我對於記憶的全盤詮釋,頓時我才體悟到,一直以來,我辜負了好多人。原來,辜負,不只是沒有達到別人的期望,更根本的是,無視於別人的付出。

 

大學參加過超多社團和活動,不過,交往過的朋友們幾乎都沒有留下來。過去一度熟稔的朋友,後來淡到見面也不太打招呼,甚至,比較親密的幾個朋友,後來也難堪地分開了。

以往,總是很固執地認定、選擇什麼是我要的,什麼是絕對不要的,一旦牴觸了原則,勢必採取絕對的表達或行為。過去經營過的人事物,在某個時刻結束,往後被自我詮釋一點一滴地抹滅。我的過去,總是沒有延伸到現在,而封閉在某一個時空裡,偶爾才尷尬地提取出來。

直到細細讀著這四年多來,朋友們曾經寫給我的信,回到寫信當時的關係與情感,才真的理解到原來過去別人曾經多麼用心給予我溫暖和關懷,而以往我的絕對或是疏遠,其實是無視於別人的付出,因為只在乎自我的原則,而否定了別人曾經的給予,更可惡的是,用擅長的詭辯,把自己給說服了。

 

辜負,會傷害到親密的人,對稍為熟稔的人也許還不至於,但無論如何,辜負,多少都讓彼此曾經用心的付出,都被阻斷了、抹滅了、浪費了,過去沒有辦法延續到未來。

感悟到何謂辜負,而且,辜負的行徑,已經帶給自己和曾經親愛的朋友留下了多少傷害、包袱,我已經沒有辦法苛責自己,卻陷於一種深深、深深的哀傷裡。

有些失去是還可以挽救的,因而對於辜負的了悟,還是值得慶幸的,但是,有些失去卻是不能挽救的,回不到過去,不僅要擁抱自己的傷痕,也要去擁抱帶給別人的傷痕。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離開新竹的最後一個晚上,和yaplus去看紀錄片《尋情歷險記》,主角們是透過陳顧問介紹的二十幾對夫妻,片中重現夫妻生活中呢喃的愛語、吵架的齪語、回顧婚姻走來的磨合與痛苦。夫妻彼此害羞又真誠的神態與肢體,讓全場觀眾幾度爆出噗哧大笑和流淚不止的片段(我是從頭到尾都大笑不止),也傳達出平凡生活的兩人世界裡,太過幸福、純粹的珍愛

為什麼吵架吵很兇,還是要結婚?一個人也可以做的事,為什麼還要找伴一起做?本片的發問其實非常簡單,也很理性,不過,最終是透過導演把自已徹底地暴露在一個非理性的觀察與面對,才獲得解答與解脫。

 

原本我以為,也許我看完紀錄片會想結婚,很可惜並沒有,也許比起進入兩人世界,我更期待的是遇見對的人。可是,我確確實實重新學習到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就算找到一個非常非常適合我,像我一樣想各自做事、獨立的人,我還是要為對方付出全心全意的愛,要努力經營,讓對方能夠實實在在感受到被愛。

 

「婚姻是一個共同參與和創造的過程。」

本片除了喜歡志玲姊姊、講話很台的慶彥很搶戲以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相差十二歲的姐弟戀、分合十年結婚的夫妻,還有導演的自我暴露。(我想,每個人的缺口不盡相同,但一定都能夠從片中不同伴侶的經驗,各自投射到不同的焦點。)

 

四十歲且從未交過男友的cc,只要有人說到結婚就會翻臉,後來和小她12歲的宅宅cube結婚(爆點是宅到看不出來實際年齡和cc差了12)。兩人皆不善於人際關係,是婚姻使他們走出孤獨的牢籠。cc:「婚姻使人走出原本的生活,重新看見世界。」,cube更厲害,他說:「我們自己就是主角,不用看漫畫來滿足浪漫的幻想」

 

分合十年才結婚的夫妻,剛結婚時,老婆每天寫信給老公當作表達愛意和溝通的管道,老公想要溝通,但不喜歡寫信這種溝通方式,於是他不回信、保持沉默,讓老婆痛苦到不知道哪裡做錯,痛苦到快要撐不下去,那時候老公才恍然大悟,原來不溝通會讓別人那麼痛苦。

如果說,整部片只能挑一個關鍵字,我想就是「溝通」吧!願意溝通,就給予了敞開、接受和修補的空間。婚姻發生的衝突,大部分都跟愛與不愛無關。渴望對方滿足自己的需要,但也要理解對方原本的樣子是什麼,彼此調整期望,而非老是把自己不能被滿足的部分,歸因到因為對方不愛我,而否定兩人的愛情。

 

老實說,我很不爽導演徹底自我暴露的那些片段,可是,如果沒有那些痛苦到太過醜陋的片段,採取旁觀婚姻的我們,就無法透過一部片來誠實地面對我們對於失去感情、得不到感情,或者是害怕感情而保持距離的姿態。

導演自述的旁白:「世界上最痛的,莫過於傷害自已最愛的人,包括自己。」親密關係的失敗,往往來自於付出不夠,我們當朋友可以對人付出很多很多,但在兩人世界中若是太自我,容易太過在意自我付出的得失,讓愛人與被愛,都被計較和需求給消磨掉,變成憎恨。

我不知道,愛一個人的感覺會不會變?從這些夫妻的經驗,我感受到愛和生活磨合是不一樣的東西。其實,愛的感覺會持續很久不會變,正因如此,而使彼此撐很久,很生氣、很痛苦也不願離開,直到得到專屬兩人的幸福;卻也正因為愛不易消失,當不能全心地為彼此付出而分手時,就讓愛的感覺,變成更為寂寥與思念過去的痛苦,綿延不斷的悔恨。

簡而言之,就算婚姻生活真的充斥著茶米油鹽,但愛卻是在種種條件和現實之外保有的純粹感受,無論生活幸不幸福都愛著一個人,那種無條件的愛與被愛,我想就是兩人世界無法被替代的原因。

 

陳顧問對吳導演說:「你以為牆在前面,但其實是在後面。」過去的險,還沒有歷完,沒有面對過去的問題,過去就永遠不會過去。

導演分手幾年還流不乾的眼淚、顫抖的痛苦和逃避,讓我暗暗發誓,寧願付出很多而離開,也不要因為不敢付出而悔恨(我真的很卒仔)。

 

理解透過溝通達到,愛情也可以在婚姻中持續感受與經營。我不知道怎麼推薦,才能讓好朋友們願意找個機會瞧瞧這部紀錄片,不過,至少看了《尋情歷險記》以後,可以多少先免除掉前幾代人那種「睡破三張草蓆,也不了解枕邊人」的遺憾,因為可以知道怎麼努力,也知道兩人世界裡,付出並不是失去。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喜歡離開的感覺,不論要離開何處、將往何處,曾經久居或者只是暫居,眷念捨不得離開或是恨不得趕快離開的地方,停留好像都只是一個靜止的記憶。
     
      我最享受的是每一次將要離開的過渡時刻和身份。
      打包專屬於將行者,不論是大學搬十次宿舍,還是旅行四個月,每隔2-3天就移動到另一個地方去,打包之於我,不僅僅是熟練,還有一種親近的熟悉感。絕大多時候,打包背負著我對另一個環境與生活的期待,轉身背對過去的害怕與負擔,有時候甚至覺得打包是個陪伴與撫慰的儀式。      

      不過,這次打包我著實被自己給大大惹毛了!

      以前換宿舍,因為距離較近,東西可以分批搬,時間也彈性的多,還有每次都不同朋友們幫忙載運,因此都可以逐次搬清,加上打包經驗頗多,每次都覺得東西雖多,但在管控內。
      可是這次一口氣要把四年的東西清光光,用了九個大箱子還裝不完,還有一堆東西裝不下。
      囤積用不到的東西問題還小,我在宿舍都習慣塞滿數十本書(應該都破百了吧?!),八個箱子一半以上都是書,眼睜睜看著自己買了那麼多書,每學期不僅至少要添購十幾二十本新書,還經常來來往往寄到家和學校之間好幾次,想到就對自己超生氣,還有很多從一年級就捨不得丟又不知道如何處理的物件,譬如一大箱筆記本、木劍、籃球之類的,想到就覺得很神經病。
      
       前天打包進行到part2,突然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很憤怒。今天打包part3明天寄出,還是覺得自己超級神經病。
      

       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怎麼調整生活,不要讓自己活的跟笨蛋一樣....!!!! keep in mind.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的清單,是我用現在23歲的心智年齡去想自己可以完成什麼,不免侷限許多,導致於整份清單實在是沒有什麼困難或冒險的挑戰感,加上秋雲建議有些選項要改的具體一點,因此做了調整,也加入了幾個朋友的想法,除此之外,變化並不大。

               

             確定了清單,實現心願清單的路徑,就正式地啟程了!!希望在最自由、最有活力的這幾年,能徹徹底底地自在、努力,活的最像自己。

               

 

1.        做菜給五個好朋友品嚐

2.        研究所畢業

3.        得到獎學金

4.        交換學生

5.        寫書

6.        存錢給爸媽出國

7.        嘗試30道沒做過的菜+拍照存證

8.        到某個餐廳或咖啡館,打工或學做菜

9.        蒐集到50個關於食物的故事(打探、閱讀、主動問)

10.     open mind:交到5個新朋友

11.     登上一座山

12.     認識台灣,去8個沒去過或沒聽過的地方

13.     10CD

14.     嘗試fashion的染髮+燙髮

15.     通過西班牙文B1檢定

16.     熟背一本日文書的辭彙和句子

17.     蒐集+熟讀50篇英文雜誌文章

18.     100篇觀影心得+讀書心得,要越寫越讓人看的懂,越知道怎麼評價

19.     swim on the ocean

20.     溫暖、誠摯地對待別人:每天做一件好事+主動打招呼

21.     研討會發表論文

22.     寫日記

23.     開心的時候,喝酒祝興;常常吃煎餃、泡菜、壽司;每天喝一杯咖啡(呦呼~

24.     修習政治學、哲學、台灣文學、經濟學、統計學基礎課程各一門

25.     和一個外國人交換語言

26.     瘦到55公斤

27.     學唱3首西班牙文歌+背誦3首西班牙文經典詩

28.     多替父母和姐姐著想:每個禮拜為他們做一件好事

29.     傾聽別人講話

30.     理解和體驗

31.     投稿文章刊登

32.     參加媽祖大遶境

33.     騎台灣3條自行車道

34.     12週寫一篇部落格文

35.     每月捐出50

36.     去九份、基隆廟口

37.     去合歡山看雪

38.     看夜景

39.     買一雙高跟鞋+喜歡的手鍊

40.     見到夢中人

41.     跑馬拉松

42.     做一件想都沒想過的事情

43.     上一門吳叡人的課

44.     去非洲或南美洲當義工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常有台詞"who you are",有能力接受或給予無條件的愛,前提永遠是要知道自己是誰。
      以前一聽到這種話,一點都感動不了我,也激勵不了我,因為我以為自己就走在"做我自己"的路上。直到這兩天,我才搞清楚,以前我知道的是「我想做什麼事」,而不是「我是誰」。

      就算成績變很好、報告可以寫更好、得到了更多的肯定和機會,這一年多來,我卻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我越來越不像吳宓蓉了。我失去了夢想的能力,失去了我冒險和幻想的能量,總是想嚐試的好奇與狂熱,都被擺到讀書和成績以外的以外。就算一樣自我逼問和反省,卻不再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來實現我認為一定要達成的事情,而是為了怎麼把書唸的更好,考上研究所和找到好工作。我越來越退而求其次,絲毫不敢去碰觸那些看起來恐怕會勾不到的東西。

       然而,我至今已經明瞭到,我所失去的那些,才是我真正特別的原因。

       這一年多來我一直把成績和研究所當作重心和目標,但是那不是我自己。其實兩者就跟談戀愛對我的意義一樣,都對我很重要,也是我非常渴望得到,可是它們從未是我投注渴望走上的主要幹道。
       我姐姐曾對我說:「如果你很早就有男朋友,你就不可能去旅行,也不可能做那麼多你想做的事情。」一直想要謝謝她,謝謝她點醒我放下我執著的失去。我可以不談戀愛,但是我不能不去做我想做的事情,就算沒有伴,我還是要做,因為那就是我自己,就算有伴,也只想跟能接受我去做自己的事情,或者能夠陪伴我的人。

       以後要經常提醒我自己,不再把目光放在焦慮怎麼像別人一樣有成就。生來我是個獨特的人,有獨特的使命,因此要夠堅強,才能真的為別人做出夠好的事情,值得我被給予活這麼一遭的機會。
       來來回回的並不是冤枉路,我慢慢知道原來自己真的值得被愛,漸漸地接受自己的樣子。
       我欣然地接受未來,因為我開始相信,不管未來是否如我預期,我身邊有很多人都願意陪伴我,而不是就此嫌棄我。

       愛自己和被愛,我也不會太寵自己,依然會記得,要push自己,做一個更好的人!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第一次看到鴻鴻拍的紀錄片《台北‧波希米亞》,就被裡頭的劇場人物深深,深深地,吸引了。
      我最喜歡的書如果只能選一本,那肯定是林信智和霓霓共同著作的《我就是孩子氣》。此書已經被我給翻到嚴重脫頁,可是每隔半年就拿起來讀,每次都還回味無窮。
      大二的時候,十分著迷於劇場,恐怕不是演戲本身,著迷劇場背後的原因,乃是相當嚮往作為劇場人的生活,在朋友家、在咖啡廳、在夜店聊天,話題是關於思考或簡單的生活。
      曾經在非洲園打工的那半年多,常常不經意聽到顧客聊天,絕大多數的OL談的大多是哪個主管比較帥、結婚、逛街,男人談的盡是當兵和業績,我更深深下定決心,往後人生絕對不要過這樣的人生,永遠要一直閱讀,一直思考,一直感受。

      上述《台北‧波希米亞》、《我就是孩子氣》,倒不是什麼經典作品,但卻令我愛不釋手,兩者無疑就跟劇場一樣,都實現我最根本的生活期待。我對生活的願景非常簡單,一直以來都沒有改變過,至今,偶爾遠遠地見識到別人正在過這種生活時,每一次都還會使得我無敵熱血沸騰、感動久久不已。
      那就是,即使朋友們各自人生規劃有多複雜、多困難,或是多麼分歧,各自努力及忙碌,但是依然定期聚個會,在某個人的家裡,湊幾道可口的菜色,有主菜、有冷盤、有下酒菜、有零嘴,配個好酒,再不啤酒也好,然後漫天蓋地、胡亂的瞎聊一通,甚或,只是大家聚在一起,一塊吃頓好菜,也就甚為滿足了。

      之所以那麼地喜歡做菜,盡力精進廚藝,嚮往外宿,都是因為我始終非常非常期待這樣過生活。
      以前,感覺上,那是要趕在二、三十歲以前,也就是脫離學生時期或是結婚以前才能滿足的生活,不然等朋友都成家立業、兒孫滿堂,就不可能這樣搞了!!!可是,我最近這一年半載,很開心的從秋雲和胡慧玲的部落格中,發現朋友聚在一起,享受一頓自煮的大餐,這種生活的魅力,在時間上可以無限延展,三十歲、四十歲,甚至到五十、六十歲,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滋味與撫慰作用。

      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可以實現這種生活的歲數了,實在是非常亢奮。

      呦呼,獻給每一位我親愛的朋友們!!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幾天前,在線上收看台灣未上映的《為愛朗讀》,十分精采好看,也是得獎眾多的大片(不過我不亂推薦好朋友們,不然又會被罵太悶,不過自詡為文青的好友們一定要看喔)。
      此片講述二次大戰期間,一名女車長和小她20歲的男學生的戀情,除了激情的性愛以外,每次一會面,女車長總是要男孩朗讀文學經典給她聽。爾後女子突然神秘消失,男孩再見到她時,是在審理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的法庭上。

      這部電影深刻處理的主題我認為有三個部份:第一,人事物的元素表現上,採取曖昧又分明的二元對立結構;其次,俐落地處理宰制與被宰制的關係,透過母性宰致和納粹宰制表現;第三,也是我最感動的地方,就是表達出二元立場的交疊,當人的生命「深刻」與「宏觀」地面對交疊與矛盾的時候,選擇與感受就不會只從兩種對立的立場〈自我vs.他者、集體〉出發。

      為了避免暴雷,因此我只想從兩個場景談第三點。
      主角男同學是法律系的,因此旁聽女車長的法庭審理以外,還得在課堂上和其他人做案件的辯論。課堂上有一名同學,始終絕對堅持女車長罪有應得,且對她採取近乎本能的厭惡,當其他同學試圖從遵從命令屠殺猶太的德國人立場辨證時,那名同學直接說:「這些案件,不是站在德國人的立場,就是猶太人的立場」,意思是沒有什麼好討論下去,也沒有什麼好同情的,反正女車長就是罪有應得。
      不過,從男主角痛苦掙扎的反應中,可以感受到做為「某個程度上的當事人」,他發現不能只從「兩個立場」(有罪/無罪、納粹/猶太)來斷定或解釋現實發生的事情,而是試圖處理怎麼從現實的複雜出發,把複雜矛盾梳理進二元的法律條文中。

      在法庭審理過程中,女車長算是被栽贓才加重刑期,即使定案前就知道會因此多出數十年的監禁期,她也保持緘默地進到監獄裡。數十年後,英俊瀟灑的男主角去探監,質問為什麼當初要選擇加重罪行,白髮蒼蒼的女車長說:「我怎麼想不重要,逝者已矣。」
      女車長的回應,在我看來,似乎點出了過度倚重個人生命史來拼湊事實的盲點。生命史的材料大多是以個人經驗的框架出發,儘管可以藉之拼湊出事件的碎片,但是當在詮釋豐富的材料時,卻可能依然受限於心理學的解釋框架,因為絕大多數人的解釋框架,勢必是緊緊抓住自我或是集體共同灌輸的意識來解釋生命歷程,因此沒有辦法給定一個宏觀的或是跳脫的層次,反而會把豐富的生命本身,簡化成易於解釋的刻板俗套。
      然而,女車長不是從自己命令屠殺的不得不,亦非從被栽贓的委屈來解釋或抉擇,而是,儘管她身為一個危在旦夕的個體,但他抹去了自身主體,考慮的是死去而無法彌補的猶太集體,她要求的並不是單方面、不可得的寬恕,而是,以抹去主體、面對他人集體的宏觀,選擇終身監禁的刑罰。
      正因為她完全地面對猶太集體,因此她從未要求寬恕。

     此外,本片讓我覺得新穎的地方,是從一個猶太倖存者的口中講出:「很多人都會問我在集中營學到什麼? nothing! 集中營不是教育所,nothing you can take.」這是我讀過其他猶太納粹的相關材料中,都沒有直接犀利指出的,大多是呈現,猶太人對於苦難能倖存,往往採取較溫和或婉轉的方式,來解釋發生過的殘酷。

     anyway,真的超推《為愛朗讀》,越寫越回味,越覺得精彩。
     另外,本片性愛場景的蘊釀也是很深刻的,採取了很粗魯的隱喻!話說,為什麼許多所謂深度的電影,在性愛場景方面真的都充滿了精采的隱涵呢?!肉體,真的是最根本生命發問的起源。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天又開始打包,下週搬回屏東。
      大學每年都換宿舍,暑宿都還住不同寢室,四年多來,搬了總共10次宿舍。安身立命讓我恐懼,每一次的離開,總是給了我安全感,唯獨這一次卻不是,而是痛苦與害怕。

      比起大三低潮的恐怖,最近這幾個禮拜,恐怕是有生以來次糟的一段日子,雖然神志很清楚,但我的所作所為,無疑是最辜負自己和別人的一次。我的個性最糟的一點,如同骨牌一樣,一張牌被推倒了,所有的牌也接連跟著倒,整個生活就亂七八糟起來,總是要一段很長的遁世期,才能恢復正常,可是就算重返人間,世間已經改變,而我還停滯在原地,名譽往往就是我最廉價的犧牲品

      這兩天著手打包,先是煩惱大小適中紙箱不夠,貨運運費又飆漲到貴的誇張。姐姐為了幫我省運費,很積極的打了兩通電話,說要橋時間兩個人一起回家,從新竹扛三箱行李回家,這樣可以省三箱運費,幸好打了好幾通電話向貨運詢價,終於找到有學生專案的大榮貨運。msn上和于珊學姊聊到缺紙箱,正好他妹妹在倉儲公司上班,所以,我就衝去清大扛了學姊細心包紮好的紙箱,出乎意料順利地解決了紙箱問題。

       當我拿著一堆紙箱,走在交大校園,腦海裡瀏覽過舞蹈家許芳宜。《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一書裡,她回想起在紐約為了找更省錢的公寓,搬了好幾次家,每一次搬家,都是她坐地鐵扛一大件行李,來回好幾趟才把行李搬完,省去了美國昂貴的運費。文末她說,自己從不為此所苦,因為一直以來她習慣一個人完成所有事情。

      anyway,希望,好運能在于珊學姐出乎意料的紙箱贊助中,開始撥雲見日。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after 三峽老街,去金剛和我都期盼許久的"三峽清水祖師廟"。由於適逢元宵假日,廟內超多點著光的禮斗,香客更是絡繹不絕、摩肩擦踵,根本無法停下腳步來仔細看看雕刻講述的是什麼歷史故事、柱體的型態等等,很遺憾無法更投入地觀察李梅樹等地方人士花費的心力。不過,離開前有停在主神柵欄前,往內探屋頂上的"藻井",冊子上看來只是華麗旋繞的圓形,現場看才知道是整個往上一層層內縮的凹槽,而華麗的線條也是一層層堆疊上去的。尤其神位旁的柱子,那栩栩如生的金龍實在很生動。

DSC00425.JPG 

      光是這樣游走過整個廟一圈,那種低調、斑駁又華麗、富有質感的廟體建築,已經足以令我印象深刻,往後不管多少年,也想舊地重遊把清水祖師廟好好看過一遍。

      離開清水祖師廟,有種不知往何處去,開始尋著行程表搜尋美食,先是吃了有鳥蛋的"橫Q溪鳥蛋肉圓"和普普的粽子,醬料還不錯,聽胖虎說粽子看起來乾乾澀澀的肉塊,其實很嫩。老板有種市場上黑白通吃的瀟灑帥氣,可惜沒有他的照片。
      話說這次的食物都是吃了好幾口,才想到要拍照,可見這次整個旅程都只帶著幾分飽的食量了。

DSC00429.JPG

     補上一張有鳥蛋的,刻意把鳥蛋用筷子召喚出來喔!!See?!

DSC00434.JPG

      告別了帥氣的老闆,我們試圖跟蹤福美軒的員工去福美軒,很可惜我們沒有趁機拉點關係,因為人龍實在是太長又太寬了一點,後來我們決定去買其他家的金牛角充數,買了有"牛英九"照片的一家。拍照的時候,我一不小心就把一隻牛角給掉到地上(後來連這個垃圾都被遺落在麵攤),胖虎馬上就說"我就知道!!!",唉,當下有種聲名狼藉的感覺!!!角棒是熱的,稍微值得高興!!

      本來嚮往在有老榕樹的三峽國小拍著照,不過不得其門而入,索性在外頭的通道拍起照來,還有看到提著幾袋塑膠袋的三兩人,從折疊的盡頭走出來,恐怕是可以通到市場的吧?!此處以金剛為代表。

DSC00450.JPG

      左邊圍牆的那邊,就是歷史文物館,實在是沒什麼好逛的,也小的可憐,不過我們仨都趁機在此上了廁所,也在門口一隅各拍了獨照(還是沒有合照到~)。

DSC00457.JPG
     順便看列隊進到祖師廟的大神ㄤ、七爺八爺和鼓隊等等陣頭,本來想要跟著進去祖師廟看看熱鬧,不過胖虎和我都被嚇到了。尤其在某個層面來說,傳統宗教太過神聖到,我完全不敢侵犯而只畏懼的程度,唯獨陽金剛是什麼都不怕,整個人從小就喜歡看拜拜的陣頭。不過這是我第一次"親眼"見識到大神ㄤ,還是很興奮的!!!

DSC00461.JPG

      本來想吃祖師廟前鼎鼎有名的榕樹下小吃,不過人潮實在太多,為了不自討苦吃,改去靠近市場,也是人滿為患的麵店吃,胖虎還警告說吃了這個晚上就不能再吃了!!!
      湯頭還不錯,米苔目細細小小又短短的,話說在新竹真是難得吃到米苔目啊~為什麼為什麼??這家店,油豆腐的醬汁還不錯,可是油豆腐本身沒啥味道。不過,我們都不禁想起,新竹市大成街上那家量好少、有點小貴的乾麵和魯菜,好好吃啊,真是令人懷念啊~記得下次一定要去吃看看上次賣光無緣的魯蛋!!!

DSC00467.JPG 

DSC00466.JPG

 

     差點等不到接駁車,讓我們兵荒馬亂了一會兒,順便討論了原來帥氣不等於有魅力,撘上了接駁車和回新竹的區間快車,想起非常好吃的林季。

     回到宿舍已經要九點,可是深深有種已經12點的疲累,隔天起床深感痛苦。

     很喜歡鶯歌和三峽,雖然說是很觀光的地方,但是當地人生活的地方和觀光區並沒有截然二分,因此,遊客還能享受到便宜的美食和熱情的待客之道,像是胖虎上次買了一個大黑豆乾只花了10元,不僅魯的入味,還配薑絲、蔥和調味醬油,買了一根香腸卻得來老阿伯那麼長串的閩南語解釋。

     隔天再翻開民國79年遠流出版的導覽小冊,發現還有更多還沒有接近的地方,譬如宰樞廟、李梅樹美術館,還沒吃到的老榕樹小吃,希望找個人煙稀少的非假日,更仔細地品嚐三峽的風情。將近二十年前的旅遊書,輕薄易於攜帶,提供非常紥實的背景知識,過去的人做了很多努力,有時候回頭看看過去的成果,會為了窒礙的現在找到一條路,甚至只是一個信念。

    最後,我們仨的合照。nice memory。(胖虎提供)

DSC00419.JPG

       勇伯豆花,因為鶯歌有名產勇伯垃圾麵,害我誤以為勇伯豆花也是名產,不過還不錯吃喔,就在老街尾。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三峽,我們仨,簡而言之就是餓鬼出閘,卯起來找吃的。手頭帶的兩本介紹三峽的導覽冊子,本來幻想說可以按圖索驥來個文化深度之旅,卻因為大吃和遊客實在太多,而幾乎沒法派上用場。不過當人人手上都拿著一隻豬血糕或花枝丸時,而我們卻能一邊查書漢解釋,也不忘一邊吃,這讓我隔天沉澱著回想這一番旅遊,確實感到更為值得。

      三峽第一發是炒的香香,看起來很入味的炒豆干,也許不是什麼名產,不過好入味好好吃!!尤其九層塔實在是畫龍點睛,可是一小碗要60大洋,這恐怕是在三峽換算起來最貴的食物了。

DSC00416.JPG 

        胖虎上次在鶯歌買一根香腸,換來老阿伯熱心的講一串他聽不懂得台語,告訴他怎麼剝蒜頭配著香腸吃,在三峽也不例外,手裡一樣有顆啃過的蒜頭,不過照片裡看不到就是了。

DSC00417.JPG

      重點來了,三峽最有名,也是此行最推薦的三峽美食:古早味豬血糕!!!!豬血的味道新鮮濃郁,花生粉展滿整塊豬血糕,一咬下去,豬血糕本身的味道和花生粉融合在一起,實在是太太太好吃了,強烈建議要加辣。只要看哪攤豬血糕有在排隊就是了,老闆有朝氣的喊聲,排在隊伍後面都聽得到,"小心蒸氣"、"假日人比較多不要擋住通道"、"加辣嗎?",也許問候有點樣板,但在悶熱蒸氣的工作環境還能力保這樣的待客之到,尤其豬血糕真的名不虛傳,真的是無可挑剔!(話說金剛終於出現了~手裡抱著超實在的小冊子,強烈建議文青去三峽一定要帶!)

DSC00418.JPG

      接著意外走入三峽有名的三家店之一:山茶房,是賣手工香皂的,價格雖然不便宜,可是比起市面上手工香皂價錢真的是非常非常實惠。金剛非常喜歡手工洗手皂串起來的設計,他在店裡有大半的時間是猶豫買回去要掛哪?!後來我們共敗了六條洗手皂和洗面皂和肥皂套。

DSC00421.JPG
      包裝設計很棒,整家店的形象設計都很不錯,把主題設定在懷舊,宣傳手法之ㄧ是一個穿著古樸、配著木屐和扛著手工皂的工人在三峽老街上走來走去,店內可以試洗各種植物的手工皂,我試洗了五葉松,幾個小時後回到新竹,手掌心還是超嫩。

DSC00420.JPG
      山茶房的老闆,兩個兄弟才大我三歲和六歲,從富家子到被討債,被迫休學到重整旗鼓,兄弟創業的故事很是激勵人心。話說,回來以後我上網查了手工皂的資訊,發現手工肥皂(不只是山茶房)的清潔效果遠比化學清潔劑好的多,是很多媽媽戰鬥幼子汙垢的好戰友,看來回到有機或手工的生活方式,似乎不僅僅是出自於環保的道德而已,而是有更多的作用。

      山茶房有三家店,其中一家在台北,下次我要去台北再敗洗碗洗衣皂。再套一句此行的名言,"所有名產店在台北一定會有一家分店。"

      

補註: 手工肥皂應該是叫"茶山房"。真的很好用,後來變成艾草皂的愛用戶,爸爸也覺得洗來很舒服。
        之後去台北就會添購一些。2010年初,還網購了皂條給爸爸用。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距離上次去鶯歌居然已經是半年前了,猶記得除了逛老街+買蓮蓬杯以外,我們把絕大部分的時間都付諸給吸水杯墊DIY,從大中午到幽暗的傍晚才離開新太源,最後一個小時瘋狂找地址,半品嚐半狼吞虎嚥地塞了一堆鶯歌美食,阿婆壽司、鶯彰肉圓、垃圾麵,為了實現上次未完的行程表,於是趁著元宵假期重遊鶯歌+三峽。

      由於胖虎和金剛做實驗實在忙的不像話,後者一直很想睡覺恍神,我則是因為太過臨時決定遊三峽,以至於無法投入,恐怕胖虎是最正常的一個。路上三人為了預防沒有話題,之前就強制規定要看"明日的記憶",去程的路上就是討論明劇感人與否,像是沒有交集的辨論,唉,為什麼不能因為一部電影不把帥哥拍的很帥就討厭這部電影呢?!(本片由渡邊謙領銜主演)

      一下火車,我確確實實地感覺到這是我們仨最團結一致、最靈犀相通的一刻,都喊餓,然後努力走到市街找食物,一刻也不肯多等,於是我們一看到市場裡很便宜的蔥油餅就決定要吃,不管是不是名產。大大的餅皮夾蛋對摺,切成四塊,一份才20元耶,而且很合口味,好吃好吃!!加了辣椒醬更棒!!~ i love 鶯歌,嘿嘿,i wake up。

DSC00346.JPG   

    蔥油餅絕對不夠滿足我的,我愛壽司,不過最後一塊壽司,居然在繁忙的交通與狂風中被吹落了!走沒幾步路,路經一家頗多電視台採訪過的包子店,兩三對情侶觀光客在店裡吃包子,買了一顆肉包和酸梅湯,都各只要10元喔!晚上再經過,此店已經是大排長龍了。引句胖虎說的"大概是便宜吧?"。

DSC00354.JPG

      接著我們憑發票免費參觀了鶯歌陶瓷博物館,it is so great!一進博物館,我們就被大大的跳棋台給吸引了,開始大戰起來。跳棋是陶瓷品做的造型,不同跳棋台的跳棋造型不太一樣。也許因為我們佔據一進門的第一個跳棋台,尤其,我們仨洋溢著青春與戰鬥的氣息,居然被"一堆"路人拿著專業攝影機"狂"拍照,所以此行的名言就是:"我們的合照都在別人的相機裡了"。
      最後戰績,i was the yellow loser!這個遊戲給的啟示是,我不只跟小侄女爭寵,而是跟所有人爭寵,太糟了。金剛一直安慰我,第一次玩就能完成這樣很厲害了!!!

DSC00373.JPG     

      鶯歌陶瓷博物館大部分的作品質感都很棒,館體空間也是很不錯的,是個值得親自拜訪的博物館。雖然有些作品免不了有張基義所謂"台灣藝術品都太過具象"的問題,但有些作品立基於台灣本土的生活經驗著手,有些觀察模仿細膩驚人,有些是具象的巧思驚人,令我覺得欣賞的,還有明明很具象的物件,卻能加入作者想像與詮釋的作品,使具象有了不同的質感。
      話說以下這件衣服是陶製的,還有男女用的內褲、襪子、內衣,把衣物塗上陶土放入窯中燒,衣物會被燒盡,而陶土會複製衣物的質感變硬,上色就成了眼前的作品。

DSC00388.JPG

      此次特展的主題,似乎是透過其他物件的模塑,以改變一般對陶土的想像。物件輕柔的質感和堅硬的陶土質地,在理解上是矛盾的,但在視覺上卻可以達到某種程度的一致,也就是說,視覺感可以模仿,彌補感官的斷裂和矛盾,已經夠讓我覺得可怕了(因為想到刑案目擊證人眼見為憑的證詞之類的)。外頭還有觸感體驗區,摸起來有些還跟真的一樣,連觸感都可以模仿,真令我覺得危險。話說,胖虎可是摸的很開心喔!!

DSC00403.JPG

      參觀了陶瓷產業與藝術的展覽,還有推過了跟古代城門一樣重的廁所門,為了怕我們像上次一樣把時間都付諸給同一個地方,說什麼我們也要趕快離開鶯歌,幸好胖虎沒有走進倒影的7-11,搭上免費的接駁巴士通往三峽,不用排隊,看來遊客比我們想像的少的多。(其實是遊客都集中在三峽了)

 ps.鶯歌陶瓷博物館,板橋林家花園,八里十三行博物館,淡水古蹟園區,以及九份黃金博物園區,在五月底前都推出發票換門票的活動。這五個地方聽說都算是品質有保證的喔,建議大家五月份以前可以趕快去參觀參觀。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是崇文國小校慶

  晚上的在學校撥海角七號

  好幾百人一起看 (應該有千了)

  這種感覺好酷喔

  以前只有過年在鄉下 才看的到投影電影

  住龍泉的人 你有去看嗎??」   (引自ppt/屏東版/2008.12.28 by mimi90337)

 

      這是我的母校,我讀崇文國小和崇文國中。

      好像到我上國中的時候,廟口大拜拜還會放戶外投影電影,紅色邊框的白色大布幔,旁邊還有標香腸的攤販。小時候,對我們小孩子,甚至是當了大人的村民來說,投影電影無疑比歌仔戲或布袋戲更令人興奮,郝劭文和釋小龍主演的電影,上映一兩年後,從廟口投影電影看第二次,還是很開心,覺得有跟上流行,哈哈!!

      高一到中正大學去參加哲學營,晚上在流星花園場景之ㄧ的哲學系花園看"駭客任務"配爆米花、炸雞和披薩,老實說那時候我才第一次知道,原來這種戶外投影的形式叫做"蚊子電影院"。當城市充斥著電影院,從電影院或是有線電視觀賞最新的電影已經成為大量吸收電影的主要管道時,戶外投影的電影被命名為"蚊子電影",幾乎懷有一種文化懷舊的意涵。對我而言,蚊子電影這個陌生的詞彙所充斥的緬懷、抽離記憶的文化性,讓小高一的我,第一次親身經驗到,自己現實經驗的生活,不僅僅不是屬於城市的理解範疇之中,還多少含有一種主流的排擠效應。(就跟高二時讀了黃春明的小說一樣,黃春明的小說內容就是我當下生活的進行式,卻被課本定義為已經消失的台灣文化,讓我覺得非常非常憤怒和困惑。)

     從屏東板上驚喜地看到母校校慶,放映當紅的海角七號,真的真的有種很可愛的懷念!!鄉村的電影院並不普及,每個家庭第四台收視習慣也不一定會轉到電影台,能有戶外投影放映,實在是重要的娛樂和啟迪!!!

     by the way,這次回家,看到崇文國小門口掛了紅布條,看到母校把自己說成是"村校"真的嚇到我了。小時候一直覺得崇文國小是很神聖、進步的國小啊,尤其是每次上台都會嚴肅演講30分鍾以上,而且言之有物的校長曾火星上任以後,做了好多實際的建設,好幾個其他戶籍區的小孩都調來這裡念書耶。

    好懷念曾火星校長,口蹄疫剛爆發災情的時候,他有一天早上升旗,對著台下全校的小朋友說,從台灣依賴日本出口來看,證明台灣從來沒有脫離過殖民,那真是我的啟蒙啊!!!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白色恐怖工作坊的推薦書單中,找了《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漢娜‧鄂蘭和馬丁‧海德格》來讀,講述兩位哲學界大師的纏鬥二十餘年的愛情故事。

      Elzbieta Etthinger教授以兩人通信手稿為分析的主材料,詮釋、揭露了鄂蘭在師生戀與婚外情的處境中,處於盲目、被宰制的角色,海德格則是藉由年輕的女學生來滿足自己性愛與被崇拜的需求,並且其納粹國家主義立場與知識份子階層的固執,以元配夫人鮮明的政治立場當障眼法,好幾次陷害他的學生和老師胡塞爾。

      即使是哲學界大師級的兩個人,當面對到人自身的情感與現實生活時,所採取的手段和情緒,卻完全無異於一般人,同樣會陷入"藍色蜘蛛網"、"玫瑰瞳鈴眼"般五里霧的糾纏中。二十餘年以後,鄂蘭即使結婚兩次,遇到真正愛她的丈夫,還是無法跳脫學生時代與海德格畸戀的痛苦與矛盾,並且從她的書信中,可以相當忠實地見識到所謂的女人的愚昧。顯然,人生活需要的智識,和學問的智識,恐怕確實是不太相干的。

     以前我常常被念說沒有談過戀愛,對愛情的想像太過不切實際(應該是說對所有事情都不切實際),直到讀了這薄薄的小冊,根本就是"五雷轟頂"!!這本書僅薄薄一小冊,每一頁卻都令我渾身不舒服,極其不舒服的感覺又逼著我不得不一口氣讀完它。

     人的七情六慾,是人的本質?還是,外在加諸於自身?

     之前,我以為透過求知,即能使自己成為不受矛盾情感所干擾的人,傾向於將七情六慾視為人無法擺脫外在的枷鎖與干擾所導致,也因此刻意地排斥不純粹的現實生活。然而,透過鄂蘭和海德格的故事,我現今比較坦誠地承認七情六慾是人的本質,存在於內在之中,也因此,更需要浸泡在現實的人群之中,用自身內在的力量與智識,以釐清渾沌與蒙昧的罣礙。

     「原來在這世界上沒有一件美好的事是永遠的,而受苦的報償就是使人更加成熟地體認到生命基本的悲劇性。」(引自第14頁)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擠壓掉板豆腐的水分
2.把蔬菜放入擠碎的豆腐渣中
3.調味料可放鹽或烹大師等,盡量不要有水分
4.把調勻的豆腐塊塑形放入鍋中煎

參考自http://blog.roodo.com/spoon/archives/2360058.html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拌炒磨菇、甜椒、洋蔥等蔬菜
2.打發的蛋汁,加入鹽,若走日本風可加柴魚醬油、烹大師或糖
***若喜歡蛋捲煎起來超軟、超水,液體的量(包括水或湯頭和各種液體的調味料,像是醬油、味醂等等)加到蛋的一半量都還ok。
3.西式omelet,起鍋前加起司片,摺疊蛋皮/日式風,一面煎熟以後,將蛋皮捲起來(應該可以淋一點沙拉吧?!)

日式蛋捲可參考http://blog.roodo.com/spoon/archives/697495.html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蕃薯和杏鮑菇切塊
2.酥炸蕃薯塊
3.爆香蒜頭、薑片,加入杏鮑菇及蕃薯拌炒
4.加入醬油、黑醋(3:2)、糖,及少許米酒拌炒,直到收汁
5.起鍋前加入九層塔

參考自ppt/cookclub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兩顆洋蔥,切環狀
2.麵粉量杯一杯半、一茶匙鹽、兩茶匙糖、一顆蛋、半罐bear,調成漿
3.洋蔥圈裹漿入油鍋,先文火炸,起鍋前大火。

參自ptt/cookclub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從秋雲的部落格,看到將生命清單付諸實行的概念,發現生命清單也可以列的很簡單有趣,譬如"kiss in the rain"、"make a baby laugh"。

      昨天生日,淨是忙著沉浸在「BJ式的孤單」中,今晚洗澡的時候,才突然想到可以花點心思,來列個生命清單。一開始還列不太出來,一直瀏覽別人的list,結果越寫越多,慢慢想起自己從小到大一直想做的一些事情。現在到30歲以前,算是我們人生的黃金期,就算不是事業最高峰,卻也是最自由、最健康活力的時候,所以覺得給自己列個清單是個紀錄這幾年的方式,也是給自己方向和提醒。

      My list before 30 years old:    
      1.做飯給五個好朋友品嚐
      2.研究所畢業
      3.得到獎學金
      4.交換學生
      5.寫書(無論是否能出版)
      6.存10萬
      7.交到男朋友
      8.瘦到55公斤
      9.廚藝精進
     10.Open mind
     11.登上一座山
     12.認識台灣,去五個沒去過的地方
     13.和朋友出國旅行
     14.買20張CD
     15.嘗試染髮+燙髮
     16.學好西班牙文
     17.學可以簡單溝通的日文
     18.寫50篇觀影和讀書心得
     19.Swin in the ocean
     20.溫暖、誠摯地對待別人
     21.在研討會發表論文
     22.每天寫日記
     23.洗溫泉
     24.開心時刻,有酒祝興
     25.修習政治學、哲學、台灣文學、經濟學基礎課程各一門
     26.流利說英文和聽懂英文演講
     27.學唱一首西班牙文歌
     28.多替父母、姐姐著想
     29.不要跟小姪女爭寵
     30.傾聽別人
     31.更理解與體驗現實
     32.投稿一篇文章刊登
     33.常常喝咖啡,吃煎餃、泡菜和壽司
     34.參加媽祖大遶境
     35.騎高高屏自行車道
     36.寫給朋友們日記紙條
     37.找到一條喜歡的手鍊
     38.交到五個新朋友
     39.每1至兩週至少寫一篇blog文
     40.每個月捐出50元
     41.去九份
     42.去合歡山看雪
     43.去基隆廟口大吃
     44.看夜景
     45.去非洲做義工(就算30歲還沒有能力達成,40歲以前也要去做)

     在網路上找了幾個連結,分別有別人的list、如何列舉list,有興趣可以點選看看,如下:
     http://ncsuz.blogspot.com/2008/07/welcome.html (someone's list)
     http://tattgirl.wordpress.com/2009/01/05/the-list/ (someone's list) 
     http://jmccormick.wordpress.com/2008/04/15/30-before-30/ (someone's list)   
     http://mywishlist.pixnet.net/blog/post/24526054(列list的建議)

     「也許正是這一點差別,使我們的生命有了質的不同:有些人把夢想變成了現實,有些人把夢想帶進了墳墓。」,共勉之!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春節期間,我親自下廚連著好幾天,炸年糕和煎餃大受好評,做了好幾次,後者主要是媽媽此次調的餡料太驚為天人的好吃,另外,也依著自由時報食譜、阿基師和素食食譜,另外做了幾道比較慎重的嘗試菜色。

      年夜飯時,除了火鍋和幾道炒菜以外,做"華風子排,鳳梨蝦球,紅燒魚,回鍋蛋",全都火速吃光光,我爸說鳳梨蝦球第一名;初一早餐想解大魚大肉的膩,做了期待許久的"馬鈴薯沙拉",然後配包覆蛋衣的法國吐司,好吃到不行,馬鈴薯沙拉真的好簡單,又好吃;初二姑姑們回娘家,姑姑掌大廚以外,我負責"紅燒魚,三杯中卷,韭黃炒蝦蛋",都要炒兩盤的份,其中一尾魚沒有熟而動了一口就沒人吃,另一尾則是火速被吃光,不過三杯中捲一點都不三杯,太溼了,被幾個長輩和表兄姐口頭指導。

      這十餘天在廚房的感覺,無疑是女人做家務很辛苦,一個女人甘願每天把自己消耗在週而復始、過於日常而被忽略的家務中,實在是很偉大的犧牲,如果要我結婚得要這樣犧牲,我恐怕是絕對不幹的。

      另一個體認則是以前沒想過的,也就是一個女人在廚房是很孤獨的。

      女人在廚房隔著一道牆,通往其他家戶空間的門,即使似乎是代表開放的,卻同時也是封閉的,因為一道門是敞開與通往,但同時也是在進行空間的劃分與區隔。吃飯時間全家人聚在一起的休息時間,可是在廚房煮菜的女人卻不能一起參與休憩活動,隔著門或牆的聊天笑鬧聲,似乎使一個女人在廚房裡更倍感到孤獨。(不知道開放式廚房和客廳,是否能夠適當解決這種困境?!)

     尤其,這種孤獨的感覺,並不是在靜止的狀態中感受到的孤絕,而是在上菜的時間壓力中發生的。在翻攪的食材和油煙中,孤獨對於大部分的主婦而言,也許相較於煩躁等等的壓力與耗損,孤獨大概只是極為次要的吧。

     一個女人在廚房中的孤獨,只是一天又一天的瑣碎與重複的一部份而已。

 

ps.我真的可以嫁人了! 呦呼!!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倚窗望比叡,油然憶故人。遊蹤所至,竟日愉悅。歸來猶念,夕照群山。」(湯川秀樹)

春假回家的路上,把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湯川秀樹的自述《旅人》給讀完了。湯川是個極其偏好孤獨的傢伙,自述中他說:「在別人覺得我孤獨以前,我就是孤獨的」。開頭引的那首詩中,他想表達童年家中附近的比叡山,始終孤獨矗立著,就如同他自身的性格一般。多年以後再見到比叡山,依然覺得比叡山如此熟悉,反映了其自身孤獨與孑然的性情,即便到了中老年也並沒有改變。

進到大學專業養成以前,我讀過的書,大多是勵志書或自傳(這恐怕也是我在人文科學的專業上,始終有一大塊隱形天花板的原因)。小時候讀自傳,是"複製"另一個人的那個世界,"複製"別人的經驗與奮鬥,可是後來才漸漸發現自己似乎以「成就為尊」的角度來讀別人的自傳,即便因此鼓勵了自己許多,卻也多少導致了此後一種害怕失敗、追求成功的心態。

直到讀到湯川秀樹的筆調,才開始學著藉由自傳去體會活生生的生命如何發酵的過程。從湯川的自述中,他十分仔細地、近乎平實地瀏覽自己五十幾年來經驗過的人事物,如同他自己所言:「與其說是湯川秀樹的自傳,不如說是小川秀術及其四周吧!」。

生命中,種種環繞的經驗與記憶,似乎是人生存的養分,創造了個人理解外在與自我的獨特性,個人的生命因而無法相互取代或複製。因此,自傳也許要避免從讚嘆睿智或成功來看,而是視為一種提醒,提醒讀者自己創造更豐富的經驗與記憶,盡可能從周遭生活的人事物中,親身接觸與組合許多的型態與面向。

這是讀了自述的一點點心得。

by the way,謝謝mokki點醒我引言那首詩的玄機,也謝謝林大為告訴我比叡山在電動裡流傳是日本忍者所居住的地方,果真是友直有量友多聞,哈哈。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人生的事情只會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因此不要用減法過生活,培養心力抓住做事情的訣竅。」這是前陣子吳映青提醒我的話。

很多時候,一旦我遇到挫折或是稍不順心的事,經常興起遁世的念頭,想要棄絕手頭上所有的人事物,可是往往只是一種逃避和自我懲罰的情緒反應而已,而非來自於沉澱的反省。

減法的相反,我想學習用加法過生活。從台大社會推甄落榜到現在,越來越惶恐研究所考不上,在選擇上越來越退縮與保守。春節十來天呆在家,我依舊禁不住反覆考慮過為什麼這麼害怕考不上研究所,本來以為是害怕別人的眼光,害怕比不上朋友們,害怕畢業即失業,然而,即便這些害怕都包含在內,當我ㄧ完成"政治犯家書"的報告以後,我發現自己最害怕的是太快離開學校,就再也不能靠近思考與書寫。

幾乎沒有什麼擅長的事,大概只有文字和食物會讓我愜意一點。因此,想在生活中加添一件非做不可的任務,就是多少寫一些網誌,以文字做為跟朋友分享的媒介,也算是把雜亂的內在,疏通對外的管徑,強迫自己連結到一個更現實的世界裡去。

新年快樂,也祝自己生日快樂!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