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讀閒書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很久沒有把頭鑽近毛氈中嗅自己暖活的身體味道,那種氣氛宛如剝開內臟把臉插入。我這身高一七二公分的腔腸類,讓頭鑽進腸中,熱呼呼地封閉了自己肉體的圓環。身體各部份滯頓的疼痛和失落感,彷彿就這樣轉化為隱微愧疚的快樂。這種快樂來自於我不用害怕別人的眼光,可以認為疼痛與失落感是我單獨所有。我也許可以向最低級的生物,含蘊著這種痛苦與失落感而單細胞生殖。我是「穩定的人」。我忍受痛苦的呼吸,繼續潛藏在毛氈中溫暖發臭的闇黑中; 試著描繪自己的這種景象:頭塗成朱紅,肛門插著黃瓜,在溫暖毛氈的闇黑裡一面嗅自己的身體味道,一面窒息而死。隨著逐漸濃密的實在感,這種影象乃具備明晰的輪廓,浮現出來。   --- 頁200-01。

      你只希望接受這種粗暴殘酷之死,以達成自我懲罰的願望,這樣才得以補償近親相姦及其結果造成無辜者死亡的罪惡感,而且讓山谷的人視為『御靈』得到暴徒的記憶。這種幻想一旦變成了現實,妳就可以在肉體中統一了被撕裂的自己而死。甚至可以認為是你崇拜的曾祖父百年後的轉生。可是,鷹,你一再依偎危機; 最後總會預先準備一條後路。因為妹妹自殺,你沒有受到處罰,沒有遭受羞辱,一副無事人的模樣活下來。從那天起,這就成了你的習性。現在,你一定又要設法玩弄卑鄙的手段活下去。這樣醜陋地活下去以後,你要向亡妹的幻影辯解說,你本來積極選擇受私刑或判死刑的危機,故意進入絕境,卻因他人多管閒事,才苟延殘喘下來。這就是你的做法。美國的暴力體驗,也只是一種虛假的自我放棄,也就是預先企劃藉超越它來取得從痛苦回憶中暫時解放以苟延殘喘的口實。你因為得了小小的性病,反而獲得以後在美生活不必再冒風險的自我辯護立場。剛才說給我聽的骯髒告白,也是要讓我向你保證說,那絕對不是真事,絕不是一說出就會被別人殺死,或自殺,或變成瘋狂不忍卒賭的反人性怪物的真事; 這樣你就可以立刻得救,可不是嗎?即使在潛意識裏,你也希望我能原諒包括過去經驗在內的你,好讓你一舉從撕裂狀況中解放出來,才喋喋不休的說個不停,是不是?例如,明天早上你有勇氣在山谷的他人面前再度說出妹妹的死嗎?這才是最危險的勇氣,你沒有這股勇氣吧。即使意識上不承認,你也預定了躲過私刑的方法。審判一開始,你會用連自己都可能騙過去的誠意,高呼:處我死刑! 其實,在科學鑑定確認這只是車禍後的屍體毀壞之前,你都可以在單人囚房安全度日。別再騙人,別裝出一副必死無疑的模樣,什麼給我死人眼睛!真的,我很需要死人的眼睛,但別嘲弄這樣殘廢的人!  --- 頁376-78。

      從學生時代到結婚懷孕前一直飼養的虎斑公貓,被車子壓死,從腳間翻開如手掌; 在旋風越來越厲害的闇黑中,想起了這不幸的日子,看到了死貓的眼睛。那老貓的眼睛絕對平靜黃色的瞳孔清澈輝耀如小菊花。在那小腦的感覺器官上,痛苦的靜電猛然繞動時,貓眼就把痛苦的總數緊閉於內部,由外看來,沉靜而沒有表情。貓眼將苦悶是為自己僅有,對他者都讓它完全不存在。我沒有那樣的眼睛,能夠忍受自己內部的地獄的人,我不想擁有想像力。應四想以這種人尋找新生之路,我對這種努力始終採取批判態度。對弟弟林死前的淒寂要求,我甚至拒絕加以支援。於是,鷹四靠自己的力量超越了他的地獄。我在暗黑中觀照的長遠之友---貓眼,以跟鷹四的眼睛、陌生的曾叔祖的眼睛、紅如李子的妻的眼睛相連,形成明顯的連環,在我經驗中成為確實的物體,開始固定下來。這連環在我一生殘餘的時間中不斷增加,不久,連成一串的百種眼睛可能成為裝飾我經驗世界業晚的星星。在這些星光照耀下,我一面況味可恥的痛苦,一面以唯一的眼睛像老鼠那樣小心窺看曖昧微黑的外在世界,就這樣活下去......  --- 頁414-15。

---------以下為自個兒云云    

      因為是,很難得會想花錢買的小說。
      因為,節錄的這三段,正是自己對於那些正好加諸於我身上的種種病痛的體驗的集結,透過病的標籤、對自己的身體胎兒化的眷戀與依賴、個性以及對於自己存在感到恥辱而不合格的狀態,所以想一個字一個字地再把這些片段再體驗過一次。
      因為,是一部很難懂的作品,老實說根本不太知道大江到底正說明著什麼。網路上有些影評總是寫得很駭人,駭人之處乃在於對作品的解讀跟作品意旨毫不相干,甚至是相反的。所以唯恐自己也變得駭人,對於這類跟自己的理解八竿子打不太著邊的東西,就先摘摘放著。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jewishjournal.comartsarticlebooks_a_compassionate_journey_of_deafness_in_africa_20071109.jpg
圖出處:
 http://www.jewishjournal.com/arts/article/books_a_compassionate_journey_of_deafness_in_africa_20071109/ 

      秉著以一本書計價三百,每天讀一本,一個學期足以賺回學費的粗魯又純粹的算式,人家開學是在為修課和雜務暖身,我則悠悠哉哉讀圖書館借來的閒書。好景不長,嗚呼哀哉,為了總財產只剩一千塊的微薄生計,一接下工讀,時刻表立馬落入現實界。其中讀到的一本書是商務出版的《聽不到與未被傾聽的世界》,原文書名是unheard,好曖昧的雙關啊,作者為Josh Swiller。講述作者參加和平工作隊,在尚比亞服務兩年的紀錄,繼西方大量輸出和平志工到第三世界,且出版了為數不少的作品,乃至現今所謂的第三世界也開始輸出青年志工開拓國際視野後,志工的開創艱難或文化衝突,快成了被理所當然化的現象,轉化為幽微的個人化敘事和歷險記,個人經驗可能不會僵化,但觀察和敘事卻因為事先大量的資訊而潛移默化的模仿,以至於僵化了。所以,在茫茫書海中,本書另一個突出賣點之一是作者自幼失聰。但,這並非打動我的關鍵點,畢竟居住於紐約曼哈頓區,他爸是精神科醫生,母親是藝術家,出生六個月內開始接受完整且客制化的語言訓練,畢業於耶魯大學。聯想到歐巴馬其實是白人而不是黑人啊。

      序幕第一頁,「我納悶拿布滿釘子的棍棒打人是什麼情形,我會聽見對方尖叫嗎? 要是我揮得太用力,棍棒會卡住嗎? 我想像從破碎血肉中使勁扭出釘子,狐疑被打死是什麼感覺,去抓緊無法修補的殘碎是什麼感覺。似乎會痛。」Josh抵達尚比亞的姆努加(mununga)前,受的訓練是如何預防疾病及教導當地人「參與」鑿井計畫,而非直接提供經費鑿井,這樣外援抽出後,村子才能自行永續經營。不過,當各個志工分別一進入尚比亞各村落的現場後,焦急於工作沒進度,和平工作隊的長官才擺明了說,鑿井是無法達成的,重點是「文化交流」,每一位志工可能是當地人唯一看得到的外國人(又等同於,美國人)。
      作者很看得開,很是認真地進行文化交流。首先,從提供美國色情雜誌給當地男人開始,「這就是美國。」,光是模特兒搔首弄姿的不同姿勢,所喚起的性趣就文化差異不言而喻,譬如尚比亞的村婦直接坦露胸部哺乳,因此雜誌模特的腿反而當地人更覺性感。Josh的文化交流充分展現於,和鄰居正妹只差最後一個步驟就...,捲入有染的醜聞而賠上一大筆錢,簡言之根本就是被仙人跳,還有,搞到當地的黑道壞蛋暴發戶(蛾摩拉)搞到傢伙來砍人。有別於經常讀到看到的志工面對當地人的「挫敗」和「奮力不懈」的偉大情操,Josh遇到的盡是狗屁倒灶的涉入。
      兩年的涉入,換來的是姆努加成了Josh真正的家鄉歸屬感,但最動人的是,作者最終也得和其它當地人一樣,只能任由姆努加在黑道勢力把持而陷落黑暗的現實,目睹平日友善的村民對參與的暴行當成節慶的前兆,爾後他被大黑道追殺,逃到另一個村落躲藏,直到工作隊的合約結束。姆努加並未因為Josh的來臨而變得比較好,居民也沒有因為志工的洗禮和仇悵而彷彿變的可親友善,而是,姆努加猶仍在自身的處境,循著歷史軌跡變得更糟。     

      Josh畢業於耶魯大學前夕,「這裡的每個學生匆忙走向自己的人生,而我卻在這陣喧鬧聲之外。認為聲響傳遞八方而來的語言,是讓我們在社會扎根最穩的唯一感知,卻覺得它聽來詭異非常。」因自幼適當的語言訓練和助聽器所助,失聰幾乎不構成Josh社交障礙,但他仍舊想要抵達一個聽不見並不構成障礙的地方。尚比亞的僻靜足以使他區別助聽器傳遞的聲音有所不同,而非只是混雜成大或小的聲響。
      隨著落居於姆努加益久,Josh不再參與每月一次的志工聚會,「因為在吵雜的俱樂部中,不管是誰說的話,我一個字也聽不懂。談話亂騰騰,內容包括私人秘密、緊張刺激的故事、雜亂無章的八卦、美國的新聞消息,陪襯的是轟然震耳的手提音響,叭叭叭叭,放著刺耳的倫巴音樂,因而我不可能跟得上對話。我聽得見笑聲,聽不懂笑話。...在姆努加,村人確實關心我是否聽懂他們的話。我能聽懂他們的所言,這十分重要,對其他義工而言,重要性沒那麼高。在曼沙俱樂部,我真心感受到,此生唯有在姆努加才感覺深深融入一個地方...我聽得見每個人說話。」

      作者平鋪直敘地說著故事,但有好幾處段落我卻怎麼也不懂語意,我猜有些是聽障斷句的略為差異,有些則是作者自有的體會本來就沒有和原本常人所習慣認知的cooperate。慣性一脈相承的知識累積,看作是線性的過程的話,就算無法體會,也可以大致理解揣摩,是到了跟還沒有到的境界差別,是知道和體會的差別,然而,我覺得這本書某些話是讓我摸不著頭緒的,作者認識的方式和敘事,自然而然地從他的世界中流洩出來。使我困惑的文字方塊,像是空白,更像是隱形了,無法以潛在的連結被儲藏和發酵,但也覺察到理解有其「失憶」之處,絕大部分的存在,是沒有辦法透過理解去編織成屬我的。聽得到不等於聽得懂,不僅是聾人在主流文化中的困境,也同樣是我們面對未知的境況。

      喜歡這本書的因素之一,因以悲劇告終,回到美國還帶著痛楚與困惑。另外,作者的坦白,也多少說明了,人若能一貫地誠實,不免帶有一點狂妄的味道。我猜大家應該也沒空看這本書,只好把架構丟出來。果然,我還是不會寫讀書心得啊。嘆。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Q84,一旦打開就失眠地非得一口氣看完不可的作品。與其說是該作品有多精彩,也許不過是因其帶有懸疑小說的筆法。一碰到懸疑小說肯定沒輒,比如柯南,完全關閉主動理解和猜測,整個人就像在度假放空,任由情節把我給服務的服服貼貼。讀推理懸疑小說,很像進到遊樂園,每個器材的設計和刺激效果,都超乎遊園者想像,身在其中抱著增廣見聞的驚嘆。總之,1Q84的懸疑性正好打中我的死穴,如果不一口氣讀完,就無法鎮定下來。

讀過村上春樹的作品不多,大概介於一隻手到兩隻手之間。也因此遊盪到一些些吉本芭娜娜和柳里美。以前我大概就深信著從A過渡到B,蔓延到C之類的關係很重要很重要吧,現在卻只能將之看作是莫名地曾經在屬我的歲月裡頭流洩過的痕跡,恩,只是類似於紀錄作用的記憶而已。然而,這種記憶,也許並不像是與某些人的關係那樣,從現在倒著拉回到過去的記憶,而說明了那些記憶所分配到哪一個連連看的項目。它們只不過是發生過,剝離了因果或理由,它們也變成無法正常訴說的...甚至也不能稱之為事件的東西。

讀過村上的作品很少,少到有一度我完全能夠得意而正當地說出自己喜歡村上春樹。閱讀1Q84和之前讀過其他村上的作品的感覺很不同,甚至認為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可能跟結構佈局有關,簡言之,我感到,1Q84具有高度的「歷史」。基本上我無法回答歷史是什麼,或者如何書寫才算是歷史的,這跟我極早就放棄並且反歷史有關,雖然曾經斷斷續續被歷史所打動過,但那些時刻也只是等同於將死之人被施予電擊而恢復心跳的瞬間而已,並非活著的時候會附帶著的東西。也許,活生生正在發生的某人,正是歷史本身吧。並非因為其存在必將成為歷史,而是那活生生的瞬間才開展了歷史的厚度。如果沒能掌握到那個瞬間,而視歷史為聚集物或者回溯,歷史就真正地死亡了。

把1Q84看作是歷史小說。(並非歷史感。若要說歷史感,則推薦《爺爺的微笑》,分布於三個世代的各角色,其生活細節的habitus及義大利南方人與米蘭人的價值對抗。明明就內容而言是很輕薄輕鬆的小說,但怎麼說呢,給讀者的身體感和歷史感卻很厚實。) 首先,閱讀是有身體感的,我堅持。常常說不出心得是什麼,後來那也超乎了所謂不可言喻的境界。閱讀的過程彷彿是進行一道手術,把我切割成了不同的人,或者就此以不同的身體活著一般。

歷史最最最令我感到痛苦的,大概因為它是最講求實是求是實證精神的人文學科了,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參與刨掉,透過我這個人把材料拼好。這是不具名又講求良心的慈善事業嗎。討厭不可以胡搞瞎搞靠碰運氣的事業啊。文學作品中被我指認為歷史的究竟是什麼呢?我也不知道。試著說明的話,是超乎個人的創造和理解,卻又比學科歷史更柔軟的,既恢弘又柔軟的結構,一讀到馬上就指給心裡頭的小人們看說,「這這這!!這就是歷史啊」那樣地跳來跳去。每每讀到那個"歷史"的內容,即感覺到,橫亙於自己核心與外緣之間的區塊被甩盪,力道由輕微到猛烈往外震盪到外圍,有時會承受不住負荷,得闔上書休息個幾分鐘,不然心臟會麻痺,有時是繼續翻個幾頁,那股震盪就會減緩到消失。通常,讀書只有偶爾幾本發生,一旦發生一本書頂多兩三次。不過,1Q84卻是由高頻率的歷史震幅所組成的。我所謂的歷史小說,並非此作品的整體結構性和以年代為問題意識翻轉而來的所做的判斷,而是,它是由一個個小節點,節點可能只是人或者只是物或者只是事件,並非三者集結所組合的成果,只是單單由其中一個元素,去創造出其結構感。一個節點卻支撐了整個結構,而且每個節點的結構幾乎各是特異的。各個節點,是高頻率出現的斷裂結構,那些頻率透過高密度的分散而組合成通部歷史作品。所以,說這是一本歷史小說,而且有別於村上的其他作品。

可怕的是,讀完1Q84前二的隔天,明明在圖書館依著常軌節奏作正事,卻徹徹底底地不對勁。異常地早起,天還黑嘛嘛,做著若早起就做的例行瑣事,可是整個人濛濛的,就算把眼睛認真地撐大也看不清楚,腦和眼睛之間好像放置了會被體液給吸收的異常物質。把我的觀看給先是扭曲然後要吞噬掉。老實地占據著圖書館方寸位置,順暢的環節卻被兩三次小誤差給打斷,當那些怪異的小誤差發生,而依著正常方式處理又卻無可解時,竟然聽見好像來自空氣正嘲笑著我,嘲笑我還以為自己活在理所當然的生理世界那樣。後來巧遇三人,雖然我每次「被」打招呼都多少會驚恐和手忙腳亂,但是其中一位甚至是不可能再見到的,卻遇見然後在圖書館櫃間聊起天。接連著兩天都不對勁。還有招待券也是。剛剛傍晚,摩斯店員送上大薯時,她自己先愣住了,就說薯條放太少了,等下再重新送餐給我,許久送上以後,又說久等了,因為剛剛薯條放太少了。慢慢...慢慢地恍然大悟,現今所處在的不對勁可能是什麼。是如何解讀發生在眼前的事情的觀看域。 比如遇到小誤差,對比於順利,看作是負面的,解釋為順或不順,或者是和順利參雜著發生的人生吧。或者,招待券和被換多量的大薯,結論也就是今天好幸運好幸福,可能可以買張樂透之類。不過,活著本身跟世界的關連,卻不只有這樣理解而已,否則,語言和感受都將匱乏。幸福也將淪為暴力的語彙。

簡言之,1Q84所說的另一個世界,不是另一個時空上的世界,也並非形而上的抽象世界,而是我所正處在的這個世界。(阿哩,所以現在是2Q1Q嗎...兩個問號的世界啊!!)


對齁,關於三個暖暖包。
去年買了康是美牌暖暖包,打開第一包,根本是涼補包,連溫都沒有,何來暖之有? 氣的丟到雜物箱裡不屑一顧。接連幾天冷到幹噍,想說再給塵封的康是美暖暖包一個機會,打開第二包,結果十分鐘後,暖暖包燙到連手都沒辦法碰,人在被窩懶得拿東西包著用,乾脆丟在床角,睡著滾來滾去,居然還大半夜"兩度"腰脊被瞬間「燙醒」。包裝上還說發熱二十個小時,才睡八個小時,早上包裝就冷枝枝了。姑且稱之為神奇的暖暖包與深夜乾冷的伴奏。 抱持著好奇心,開了第三包,勉強算是個不太暖的暖暖包,持久力還OK,撐了大概十五個小時,算是聊勝於無的程度。康是美暖暖包跟1Q84呼應的,每個環節都是不可預測,只能當下迎對,我想這就是1Q84的精神吧。(認真!!!

打開第四個暖暖包,就像讀到書最後一頁的結局,吞噬了最後一個斷句,啪搭,不是故事結束了,而是開始進入那個世界。而第五第五第六第七個暖暖包....姑且看作是世界也有通道的切換吧。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ATE 2010.02.05 蔡國強泡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

      其實,我並沒有特別喜歡這個展覽,尤其對照眾口一致大推薦,懷疑自己是不是悟感太低?!理性門檻設限太高了?

      真的有「被打到」的只有「一個」作品,是「迴光_來自盤城的禮物」。
      一艘破舊成半身、中空的木船,框圍於適中的展覽空間,而顯得大,但已經不再如其原本處理於海洋或港邊一般龐大了。由船內延散置船外的瓷盤與菩薩神像的碎片,既團又散地灑落於地。展場空間,可沿著船身外圍漫步,觀看每個視角的差異。也可爬上銜接一二樓的中間階梯,俯瞰船身與碎片的光澤。完全看不懂這到底在幹嘛,要說美感也不足以稱之為驚豔之輩,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第一次看到這個作品,我竟然覺得內在的痛苦有了自己的生命,像是新生的胎兒怪物,就在我體內任性的翻攪、翻攪、翻攪、翻攪著。它並不出生,但卻不容我忽視地翻攪起來。
      筆記上,我抄錄一組即刻的對比:「歷史、破敗、船、木條 vs. 瓷碎片、神像、利刃、光澤、碎裂」。對照於幽暗破敗船身的粼粼光澤,乃是來自於碎裂成片片的瓷刃、破頭的神像凹凸曲線,以及經歷一次次搬運而碎成粉末的瓷。痛楚之所以被引喚而出,乃是意識到,反射成細微、優雅、複雜又柔美的光澤的,乃是因為破裂和毀壞才能創造的。一如那船隻的破敗,也是來自於時間,來自於衰敗而能和破裂的光澤相呼應。
      痛楚來自於,我們總是習慣遮蔽和埋藏自己最黑暗、具破壞性的一面,極力的隱藏之,而框限了美麗的形式和可能性。我覺得,當時自己的心情,或者是大部份的時候大部份人的心情,就像是一頭猙獰的野獸,卻瘋狂否定自己身為野獸的本質,所以痛苦。
      當眼淚駐守著我的雙眼時,我想著,如果破壞、痛苦與失敗,也能夠創造那麼炫目而平靜,而且能夠幽幽浮動的美麗,那麼,我哀悼著遺憾著的失去,又算得了甚麼呢?!

 

其他小note:
* 火藥創作的特殊性,破壞的同時創造了。解構和創造同時應運而生。及其偶然性空間,而非全部仰賴人為。(不過正因為人為駕馭了偶然性,蔡才會被當成厲害的角色不是嗎?!)
* 蔡說火藥爆炸的效果,能夠扭曲時間。對觀眾而言,時間或許靜止了,或許變快、變慢,甚至是消失了。這個部份我非常贊同。不過,一邊看radio的展覽,我覺得不只是爆炸本身創造了扭曲時空的時間感,煙霧也是使得爆炸瞬間的效果,得以延續或者沉澱成時間感的重要元素。(阿不然你給我一個沒有煙霧的炸藥反駁我吧!!!)
* 爆破的觀者是誰?...爆破當下的觀眾/爆破被轉譯成平面的影像紀錄,觀賞經驗完全不同,作品意義也已經不同了。(對這個展沒有特別喜歡的原因。)
* 二十幾歲是在學習的階段,而不是在綻放。(蔡國強生平有感...話說,感覺這個展覽的鋪陳方式,比較像是強調蔡國強其人,而非其作品。導覽和作品的擺設、註釋,都闡述了蔡國強的生平和創作的厲害。這讓我有厭惡之感。忽視掉蔡創作作品的意義已經被改變了的事實,只用敬佩其人來強調和作品本身不太相干的溢美之詞,讓我....=..=)
* Traveller = 枯槁。(蔡初赴美的自畫像作品。)
* 作品「晝夜」。北藝大一名女學生從早上九點跳到晚上九點,將舞者12個小時的狀態,以其肢體及蔡挑選的花草表述其意,後以火藥爆破上色。這幅晝夜,只是蔡的作品,而不是女舞者的作品。女舞者的作品,只交付給了蔡,以及給了那12個小時在場的觀眾。我們所看到的,是蔡的作品,他已轉換且創造了觀看舞者的時刻與意義,因此,這不是舞者的作品啊。(對這點超有感覺,是為了提醒自己,慎選自己書寫的落筆處,以及珍惜自己的才能的作用處。有些東西只是與我們相干,但不屬於我們的。)
* by the way,也頗喜歡狼撞牆的作品。因肢體張力和表情生動,展現了創作者的觀察力和想像力,以及空間配置使狼與觀者"同步"。
* 敢想敢計畫敢做。想像不設限的創作者。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啊!等你踏上這條蜿蜒之路,
不是沙丘,就是結石纍纍的戈壁;
不見半個人影,也無苦水可喝。
                                           ---<絲路之旅>

 

我知道鳥憑翅可以飛行,
魚憑鰭可以游泳,野獸憑四足可以奔跑。
因為有腳,所以有陷阱;
因為有鰭,所以有網罟;
因為有翅膀,所以有箭鏃。
但是誰又知道,龍是怎麼樣憑著風和雲而飛到天上的呢?
                                                                                         p.257
*箭鏃:ㄐㄧㄢˋ ㄗㄨˊ,箭头, 形容箭的锋利輕捷。 (新華字典)           

-------------------------------------------------------------
murmur...

看來我看的書不適合用來當參考書單,都是隨性挑來讀讀,還要看心情和體況。跟書好不好不太相干!

這本書頗適合用來和《唐望》系列相比較。當然還是唐望比較深得我心囉!畢竟後者寫作密度較高,因而讀者較為忠實地領略唐望的世界。

讀這些書的目的,主要還是試圖從旅行文學去關照非歐美的觀點,美國旅行文學作家似乎多由記者出身,總傾向於關注於當地的不舒適,並且強調生活環境或習慣的"扯"。後者暗指該文化不文明的優越以外,也突顯了一種新奇和神秘的氣氛(比起優越感,我覺得新奇感更有賣點...反而是比優越更complicate的機制)。另外,本書作者刻畫自身as旅人的內在話語,也經常有別於她們摹寫東方禪宗或是百姓心靈話語的方式,前者是自我述說的呢喃,後者像是觀自在的獨身性,或者是說,不會用西方人獨白套用在東方人身上。(猶疑著要用東方人、東亞人、中國人...or..?)

anyway,我所anti的歐美旅行文學,畢竟是其總未回到對象自身描寫或了解,而只是從文化差異的裂口觀看,這樣的東西,傾向於強化了文化偏見。所以,即使當下讀來情節或許精彩有趣,但掩上書卷後,就再也嚼不出什麼新鮮的味道或層次。
                                                                
不過,翻這本書斷斷續續k了三天,還是滿有療癒效果的。...還自己默默評估有沒有佛性、佛心呢!哈哈!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天讀《世界是平的》,裡頭描述的全球產業運作,超乎想像的合作模式與流動,讓大部分的人都不由得焦慮起來。2005年出版中文版,現已經2009年,殊不知當前又如何了

該書所論及的當代產業運作模式,之所以令人惶恐(尤其是對分不到這杯羹、置身於此之外的大部分人),假設用Alan   Greenspan在《我們的新世界》中屢次支持的「創造性破壞」(by熊彼德)來理解,就是資源重新配置的過程,而該書的關鍵是解析要怎麼掌握這種瞬息且徹底的變動。佛里曼和Greenspan兩人做為政經領域的權威,當他們傳達如何去掌握的過程中,也透過他們的論述而決定了實際的運作。

 

        對照《世界是平的》和《我們的新世界》,前者是基於美國挽救危機的強國意識形態,後者則是肯定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模式,而將民主的美國,做為一個完整實現資本主義價值的國度。簡言之,兩者都把資本主義和美國綁在一起,主要關心的是美國,卻用綜觀世界的語氣,把其他國家也放置到這個遊戲規則裡。

 

        世界平不平,資本主義怎麼樣,已經有超多論戰和關懷。讀這兩本書給予我的刺激,是思索人文是否只是擱置於邊緣的正義或道德?其所創造的,就改變處境而言,是否足夠有效?

 

        《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提出戴爾衝突防制理論,以台海關係為例,指出台灣做為科技產業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環節,使得其他國家與中國都顧及到一旦破壞台灣這個供應鏈環節,將會造成全球科技產業的嚴重危機,因而一直以來傾向維持台海關係的現狀。

        另一本書《我們的新世界》,Greenspan擔任美國聯準會主席長達19年,其自由資本主義以及維持穩定的信念,決定了經濟政策的走向,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經濟走向。

忘了在哪裡讀到一句話:革命是為了自由與穩定,可是革命卻帶來了不自由且失去了穩定。就像Greenspan認為,為了貧窮人而反對、挑戰資本主義體制,然而,一旦資本主義體制瓦解,反而會有更多人落入貧窮的處境。

 

Anyway,批判主流資本主義或全球化運作的模式,固然是人文學科的價值所在,也是盡可能地避免少數人的權益被忽視的做法。然而,對於人文學科的懷疑,是來自於人文學科秉持著這種邊緣正義時,漸漸導致了故步自封,失去對主流的對話能力時,我想,這似乎也將使得人文學科漸漸失去了對參與、改造世界的具體影響力和效果。

這讓我很傷心。對自己的作為,要有更大的期許。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準備交大族文所的考試,讀了夏曉鵑的《流離尋岸》,以全球化資本主義的脈絡,來闡述外籍配偶的婚姻交換現象,佐以自身成長、求學經驗的省思與徹悟,進一步揭示了資本主義的運作滲透到個人。個人經驗實為大架構影響下共同經驗的一小部分。

      還記得當時一邊閱讀,著實感到相當激動,諸多片段都實現了做為一個知識分子應當有的知識、反省與行動能力。夏曉鵑展現了一個行動者揭露、自省的深刻,透過其學科知識的厚度形成尖銳的批判,將批判的矛頭,指向全球化資本主義導致了跨國婚姻的商品化。

      隔了一天做閱讀筆記時,我有點戲謔地註明:「本書的閱讀筆記,是個『除魅化』的過程。此書寫作的脈絡,作者「個人」和「行動」的迫切性深深鑲嵌於批判與詮釋,這令我隱隱地意識到行動本身就充滿了判斷。

     

      夏曉鵑所呈現的事實,先被行動者實踐背後的道德判斷過濾,因而展現了行動的迫切性,召喚起讀者的行動意識與激情。然而,被過濾過的事實,不僅太過強烈,也因為批判所背負的道德性太強,導致了對於商品化婚姻相關事實的聚焦,過於片面化。簡而言之,該書通篇最終意欲導向的研究者實踐,因為其道德性太過強烈,而產生了某種程度上對於實踐的一種偏離與誤解。

      所謂的誤解,是指實踐本身的目的,乃是要將處境推動,使困境成為一種暫時狀態,因此,對於行動的判斷本然即是一個暫置的框架與視域。然而,即便行動的意圖乃是要顛覆受壓迫的位置,隱含強烈道德性的批判,卻似乎間接導致了外籍配偶與周遭家庭被置於受壓迫的處境,被固定成絕對永恆的狀態,即便受壓迫的處境,未來獲得改善並去汙名化,卻仍是需要被扶持、控制與守護的弱者。

 

      《流離尋岸》是一本很好看,很深刻的學術研究專書。第一次讀很激動,拿好幾個段落給讀歷史的雯因看,她也覺得很棒。不過,再以做筆記的心態來重讀、析理時,我感受到的是,道德是一種仲裁及判定。

      解構道德並非代表我們不再需要規範與秩序,而是得要理解,道德不等於秩序。道德,如同建構論對其他概念的拆解一樣,都是一種建構,一種爭奪的過程與結果。如果抱持著道德的姿態,所有的事情似乎就難以擁有討論的空間,甚至,可能導致了對於道德內涵直接的摧毀與破壞。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倚窗望比叡,油然憶故人。遊蹤所至,竟日愉悅。歸來猶念,夕照群山。」(湯川秀樹)

春假回家的路上,把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湯川秀樹的自述《旅人》給讀完了。湯川是個極其偏好孤獨的傢伙,自述中他說:「在別人覺得我孤獨以前,我就是孤獨的」。開頭引的那首詩中,他想表達童年家中附近的比叡山,始終孤獨矗立著,就如同他自身的性格一般。多年以後再見到比叡山,依然覺得比叡山如此熟悉,反映了其自身孤獨與孑然的性情,即便到了中老年也並沒有改變。

進到大學專業養成以前,我讀過的書,大多是勵志書或自傳(這恐怕也是我在人文科學的專業上,始終有一大塊隱形天花板的原因)。小時候讀自傳,是"複製"另一個人的那個世界,"複製"別人的經驗與奮鬥,可是後來才漸漸發現自己似乎以「成就為尊」的角度來讀別人的自傳,即便因此鼓勵了自己許多,卻也多少導致了此後一種害怕失敗、追求成功的心態。

直到讀到湯川秀樹的筆調,才開始學著藉由自傳去體會活生生的生命如何發酵的過程。從湯川的自述中,他十分仔細地、近乎平實地瀏覽自己五十幾年來經驗過的人事物,如同他自己所言:「與其說是湯川秀樹的自傳,不如說是小川秀術及其四周吧!」。

生命中,種種環繞的經驗與記憶,似乎是人生存的養分,創造了個人理解外在與自我的獨特性,個人的生命因而無法相互取代或複製。因此,自傳也許要避免從讚嘆睿智或成功來看,而是視為一種提醒,提醒讀者自己創造更豐富的經驗與記憶,盡可能從周遭生活的人事物中,親身接觸與組合許多的型態與面向。

這是讀了自述的一點點心得。

by the way,謝謝mokki點醒我引言那首詩的玄機,也謝謝林大為告訴我比叡山在電動裡流傳是日本忍者所居住的地方,果真是友直有量友多聞,哈哈。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