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看電影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64526465201301050257002861103038484_001   
(圖片載自http://www.shinybb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493)   

      不那麼印度色彩的印度片,但也許,比起其他充滿傳統服飾歌舞的印度片,這部片可能更貼近某一種現今存在的印度。故事背景是印度某一貴族高中,出身普通的小孩靠頂尖成績進去,富貴學生則靠家長捐款擠進來。如花邊少女超級好野人般的場景、高度競爭的教育邏輯與人際關係、大賣兩名男主角的健美肌肉和非常不遮掩的名牌置入性行銷,都是讓整部片看起來不太印度的原因。此外,最顯著的是歌舞元素,歌詞幾乎是現代、全球化的符號,旋律則泰半是電音混音為底,照樣數場歌舞橋段,但僅一場是穿著傳統服飾,甚至舞步也很大眾街頭色彩。以上種種的安排,會讓我猜想,拍攝流傳不那麼印度的印度片,是否為刻意安排的企圖,去除非要如何不可才算印度的觀看眼睛。也有可能是我想太多,純粹是想符合全球性的市場,喚起對於故事的共鳴。

      這部片主題是「學生時代的友情」,從朋友經歷忌妒、愛戀、競爭,最後不歡而散,隔了十來年再相見,那些難以接受的衝突,轉化成甚麼了呢?但是,整部片大賣雙男主角的健美肌肉、炫目炫富的生活,以及,一心功成名就的貧寒子弟,遇到有音樂夢想又活在不被父親認同的有錢人子弟,然後追求全校最漂亮最善良最有錢的女生,這種老梗,都讓我好難好難....專注在這個"純友誼"的主題上。總之,友情這件事情變成是一個引人入門的話題,但很難從這部片感受到深刻真誠的友誼。無論如何,時隔十餘年後,再見到默默失去聯絡或當時不歡而散的友人,就算是變了身材、臉蛋,就算各自有了不同的際遇與地位,只一聊上兩三句話,當某一方說出了:「你一點都沒變。」,就是很感人。要論看這部片關於友情心得,大概就從男二身上學到的吧,不管彼此之間個性地位有多大的落差,即便終將可能面臨無法化解的衝突而分開,所謂的朋友,都需要一顆柔軟的心去對待彼此

      此片呈現「Winner vs. Dreamer」的主軸,也就是男一vs.男二,兩人的競爭除了老梗的誰追到女主角以外,還有dreamer男二的全印度最有錢人父親的讚賞。父親總毫不保留表達對兒子的鄙視,平常相處如此、夢想亦如此,當父子衝突場面,父親將兒子的搖滾音樂夢視為「中產階級的夢想」;相對於父親對男二的鄙視,男一則在第一印象就爭取到男二父親的讚賞,無論是校內競賽不為兒子而為男一加油、家族婚禮邀請男一參加,將男二排除在外。甚至年度最佳學生的競賽上,父親看到兒子男二暫時領先時整個人大臭臉,直到男一超越男二,鏡頭tag到男二父親,他臉上滿是得意。對於男一自己,對於有錢父親而言,他們的價值就是超越別人獲得成功,此價值遠大於親情的羈絆,也大於友情。在競爭頂尖的教育體系中,如同好萊塢般的頂尖者如何突破重圍的傳奇故事,有趣的是,這些競爭的過程總是創造很多觀眾。比如片中競賽熱烈加油的人群,這些觀眾往往也就是從競賽一開始就被淘汰者,那麼,這樣熱烈加油的觀眾被創造出來的文化脈絡是甚麼呢?因為認同競爭、輸贏的邏輯,一旦輸了,就轉當觀眾,算是值得稱許的運動家精神嗎?創造競爭優勝者的面目,以偶像姿態存在,輸家熱烈的掌聲,讓贏家獲得崇拜的面目更為明晰,讓獲勝顯得更有價值、更值得爭取,這是輸家的功能,讓競爭更被認可?之前聽過一場演講,說過一句迄今想來都很動人的話:「競爭是為了跟高手相遇。」我很贊同這點,也贊同不去迴避挑戰。但是這種電影輸家掌聲的邏輯還是太粗糙了。

      論這部片會讓我想寫心得的原因,在於表達出角色們「不被了解的痛苦」,這應該也是青春經常受的痛吧。超優秀超帥男一,雖然受到全校注目崇拜,但回到家庭,父母雙亡寄人籬下,唯一能聽他說話的只有年邁、聽力不佳的奶奶。就連終於交到了朋友,他也習慣對於自己的事情保持沉默,因為沒有傾聽者;畫面超多的女主角,家裡有錢、長得很漂亮、生活與名牌為伍,但回到家,家人關心的盡是錢財投資,回到同儕生活,即便有朋友有愛人捧著她,但她的痛苦在於沒人了解她,男人也只是想要「擁有」她來證明自己的能力。雖說人正真好,但長得很漂亮的人,經常會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一堆人排隊追的困擾,追不成就被曲解為傲嬌或身在福中不知福,被忌妒而難以被了解的心聲,真的很辛苦;家裡很有錢的男二,被父親蔑視,母親又以父親馬首是瞻,對於父親的責備只是一味忍耐保持沉默,當父子衝突,父親說要跟他斷絕關係,男二說:「我從來就不是你兒子。」,母親追出去,男二說:「你甚麼也不要說,既然你平常都保持沉默的話,今天也別再想做甚麼。」從對母親的拒絕,更深地感受到,讓男二灰心的不只是被父親蔑視、被視為仰賴父親愛作夢的懶蟲的眾人眼光,還包括了母親的沉默,都讓他感到孤立的傷害。

      電影電視都很愛以音樂人當作是浪漫者、追求夢想的代名詞,反正只要不是按部就班的上班族或學院訓練的未來路線,一律歸類為浪漫夢想,等同於可能性小+逃避正歸路線,這真是很大的誤會。聽起來越是夢幻浪漫的夢想,現實肯定越殘酷啊!要打下基礎訓練的紀律,要熬過的貧窮,要撐得住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自我兼他人管閒事質疑,打下基礎還要琢磨再琢磨更上一層又一層,要能夠走到被別人看見。所謂的夢想,應該是殘酷的同義字,而不是浪漫的同義字。所以,這部片男二從頭到尾只拿出吉他擺擺樣子,嘴巴掛著搖滾樂的夢想,片末就以鍍白金暢銷搖滾歌手現身,這實在是太討厭了太詐騙了!這種把夢想過度美化的電影邏輯,很害人枉度青春。

      片長兩個半小時,配角們也為電影本身增色不少,比如讓人動容的胖子的醉酒心聲,打破了年度最佳學生假象的盲點,看似創造了擇選了優秀學生,但也讓朋友們在競爭中產生嫌隙、製造仇恨,而評選儘管有層層關卡,但標準本身就充滿了歧視。胖子配角展現了本片最啟發性的觀點,也是我很欣賞之處;年度最佳學生獎的發明者教務長也是關鍵人物,他懷著長年的愧疚,取消獎項離開校園,躺臥病塌將死之際,他說:「當了二十五年的教務長,要死之前,才六、七個學生來看我。」才自知,他最得意的年度最佳學生獎,造成了每一屆學生多大的傷害。

      要看此片要準備很多衛生紙擦鼻血,兩個男主角肌肉露超大的!完全沒有再客氣的!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44948128-4045381384  

(圖片載自http://tedfly0609.pixnet.net/blog/post/46470030-%E8%A7%80%E5%BD%B1%E2%94%82%E3%80%8A%E4%B8%8B%E4%B8%80%E7%AB%99%EF%BC%8C%E8%AA%AA%E6%84%9B%E4%BD%A0%E3%80%8B%EF%BC%9A%E7%99%BD%E9%A6%AC%E7%8E%8B%E5%AD%90%EF%BC%8F%E7%99%BD%E9%9B%AA)      
     泰國2009年上映的愛情電影<下一站說愛你>,普遍獲得大好評,屬於浪漫度共感很高的愛情片。其中善用泰國文化情境特有詼諧的元素,並將浪漫老梗元素加以改編,讓這部片已有其愛情片的獨特定位。前兩年看頭兩次,深受男主角超帥以及單身女主角把迷妹詮釋的好淋漓盡致,而感動到不能自己,後者真的很容易投射啊。昨天一邊拼拼圖,一邊放映之,整部片兩個小時,重播到第四輪才把五百片的拼圖拼完。事隔至少三年,重看數次還是被浪漫到,以及其中某些特別的元素,深感有必要寫一下此片的心得文。

      首先,愛情片的浪漫基本公式就是「男主角超帥超有才+女主角大咧咧老是出錯,但能被包容」,再無須贅述。但此片在這男女主角的基本公式上,特殊的優異處在於,男主角超帥又有才(專業職業以及出國進修)之外,也有其平凡真實之處,比如A片DVD被抓包或數次戳破女主角傻愣之處,像是曼谷根本看不到星星、女主角車前蓋聽成裙子,嘲笑女主角的時候,笑得很頑劣直接。在人帥的前提下,越有平凡的小動作就越加分啊!(這世界對俊男美女太溫柔了,對常人如我們則太殘酷了XD)再者,女主角之於觀眾的魅力,相信尤其是針對女性觀眾,就是內心小劇場超多。把內心小劇場演繹出來,獲得觀眾共鳴,也許算是這個時代的特殊性。相較於通常愛情片講求一種正常得體的外顯,男女主角都要恰如其分地、循序漸進地表達比如愛或者是害羞等情緒,內心戲小劇場則打破這種習以為常的浪漫,反而喚起了觀眾不言而喻的默契感。(還是只有我自己才這樣XD)

      其他情感方面,開場共鳴感會很高的就是友情。寂寞和歸屬感,無論是戀愛ING與否的人,都很容易有的心情,光是開場所有姐妹都已經結婚,而女主角對於朋友們已經各自有伴的生活還不能適應的寂寞和任性,就先打動我了。其中當天婚嫁的姐妹淘,婚禮當天還是很好地照顧女主角,整驅劇扮演不離不棄的角色,任何場合都會接起女主角的電話,很令人感動。記得我第一次看這部片時,看到這前十分鐘的劇情,就覺得自己的處境已經或終究會這樣,即便電影裡女主角的朋友不離棄,但現實生活中,卻不太可能去干擾別人的生活,對於那樣寂寞的到來,當下有點害怕。直到現在的生活,真得變得這樣,反而覺得,一個人也是可以生活得很有樂趣,因為有棒球和拼圖了XD(以及重度的鍵盤迷妹狀態)。

      浪漫愛情片的元素基本上就不是真實的啊,為什麼我現在才懂XD(不過不代表沒有真愛啦)!但女主角的物質設定基本上是家裡很有錢的小資女孩,有自己的車開、車壞了先是搭計程車上班,自己的房間空間很大還公主風、陳設裝備很齊全,劇末爸爸的摩托車店整修變高級,同時兼搭配女主角轉換為跨國股票交易員;但又會有其比較親民的一面,看到雷朋的價錢會問說是不是產品編號、高跟鞋壞掉的時候會說幸好只是199泰銖買的。純屬好奇,這種有點不太真實但又有親民感的物質設定,不知道泰國女性的經濟生活平均值而言的落差有多大。順道一提,劇中女主角出現至少兩個LV包,應該想要表達的是仿冒的吧!

      以上各點之外,對於這部片個人評價很高的是對於泰國的文化行銷方面,直接展現出泰式特殊的詼諧情境,除了展示泰國發展的一面,也不會刻意泯滅一些不那麼高度發展的地方情境。比如以交通工具來說,此片男主角的職業就是泰國輕軌,場景很多是在輕軌上發生,也有置入行銷做為泰國標緻的泰航;而女主角車撞壞,先是搭乘計程車花了為數不小的金額,改搭各種交工工具,被擠出隊伍或者是擠在幾乎車體外的嘟嘟車、憋住呼吸不聞到別人散發的體臭,也呈現了不秩序、不方便的泰國生活。去過泰國的人,看到這些畫面應該能會心一笑吧。不刪減掉不那麼符合發展標準的特殊地方性,是泰國文化能夠被尊重和已然在各方面獲得標誌的關鍵。這點比起只講求不真實的普同浪漫元素的一般偶像劇、愛情劇高明也有意思得多。

 

      番外篇有感,根本片其實無關。片中有片中劇復仇的維納斯之類的(懶得重看確認劇名),相愛的戀人陰錯陽差分開、再度相逢有壞女二作梗的劇情、女一被女二用計欺負被男主角誤會,片中則有個漂亮的、善於同異性交往的小妹妹當程咬金,不過最後很瀟灑地鼓勵女主角。台灣也好、泰國片也好(台灣電視台有購入泰國演超大的連續劇,性別刻板的灑狗血程度比起台灣鄉土劇偶像劇有過之無不及),常常都需要「壞女二」來確立「女一的好」,以女一的好和等待,來確立女一是值得被男主角所愛的答案,總有一天好女一會洗刷冤屈。不管有無浪漫愛情面迷妹傾向,女生常常會被「好女生」這個角色困住,也因為好的自我要求,一旦遇到衝突,往往會把對方認定為是不好的,然後苦苦逼自己忍耐,或大或小的事情都忍耐著。然而有沒有想過,忍耐是為了甚麼呢?其實我們的忍耐是在等待,總有一天我的好和別人壞可以被認可。


      性別刻板印象,即便沒有直接牽涉到私密愛情,同性之間也是隱含著文化結構的競爭關係,女生被刻板化的好壞給綁架,然後主動地忍耐著以此被動地等待,以此"好"來comfort self。並不是說別做好女生,而做壞女人會比較好,而是讓自己從二元對立的好壞中解放,做自己認可的「好」,而不必要有個壞做對照才能肯定自己的好。學習面對彼此的不同,人本來就不是一樣的,一定會遇到衝突,利益是一回事,光是喜惡與否就會造成不舒服的不協調了,那也不太代表別人是壞的,只是有所不同,可以表達出來溝通,如果選擇忍耐,那最好是出於體貼,而不是出於忍耐的我比對方還要好。如果真遇到吃人夠夠的壞郎/歹查某,那就更不沒必要演好人了,以牙還牙才是對敵人最高貴的致敬吧!


      本片激推,畢竟男主角怎麼看怎麼帥XD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次知道亂彈阿翔,是從前年金馬獎頒獎典禮,看到一個頹廢長髮、黑襯衫、聲音超菸嗓的男歌手在唱歌,想說這是誰啊,也太帥了!太帥了!那時人在屏東,一回新竹,健忘如我、討厭用電腦網路如我,馬上開電腦google他是誰,連聽好幾輪<完美落地>,搭配著畫面。我很少聽音樂,對音樂的接受度和理解力很差,當時不太能接受亂彈阿翔的絕大部分歌曲風格,養成睡覺、看書、上網都狂聽一首<絕口不再提>。總覺得歌詞與口吻,是一種沒有情節的悲傷,沒有怨懟的重量,但留有還沒有放下的但又隨風而去的遺憾。其實有些人事物,執著得太久養成了習慣,放下和不放下,都需要時間和步驟要切成好幾個階段才能走完儀式。而這首歌陪了我很久,專心地釋放傷感,然後練習放下。

     這一年多兩年,為了蒐尋到亂彈阿翔的身影,聽了很多現場表演的網路影片,加上手機有限的空間放了一整張金曲專輯的檔案「狂聽」,應該說我的音樂域只有這張專輯吧,潛移默化的,直到最近才意識到,自己好像已經很習慣從亂彈阿翔的歌曲和表達方式中,聽到更多除了歌聲詮釋以外的精神。最近回過頭聽之前覺得很難吸收的老歌,就被亂彈阿翔的表達方式給驚嚇到。非常有才氣,而且能夠掌握住很細微的狀態,不會過重而精準的描寫是一種,融合到旋律,再融化到口吻,是一名無法複製的歌手。很慶幸認識了這樣的歌手,雖然很晚,晚到還沒看過他的演唱會,晚到買不到他的絕版CD,而且還是先看中他的外表。

     喜歡亂彈阿翔的歌有兩個部分,一是社會或生活的批判,說是批判可能太重太刻意,也許說是剖析比較恰當。剖析的對象會是社會現象、日常生活情境或感情,也會是自己,而且其實有些滿嚴厲滿狠的。剖析成為歌詞,最後不會將某西硬彌合成某一個主旨,也不是訴求一個更光明的甚麼,而是說明了、直視那些自己所在的現實是甚麼。相對而言,這沒有給出結局或歸納意義的歌曲,會太沉重而不太被接受,但我自己偏愛的作品,無論歌曲或文學都是這一類。亂彈阿翔年輕時的老歌,對我而言有這種值得一再聆聽,且每次聽都還很熱血、很激動的吸引力。

      二是比較跳曜式的描述。講述感情的歌,情境切換成好像是不同一種感情的歌,講述生活,生活也切成好像不是同一個人的生活。這種表面意義傳達上跳曜的描述,在聲音的情緒上卻保有一致,一開始真的很不習慣,畢竟一般嫻熟的大眾流行歌還是會以設定某一種情境比如被劈腿,以被劈腿的心情去全面地透徹地描寫進而宣洩聽者的情緒。但亂彈阿翔的歌,歌詞標題跟內文很難直接想像,然後內文段落之間,甚至語句之間,都很難直接歸類成某種功能或情境適用。但每個字句,又單獨十分精確地傳達了獨一種情緒,把一般感情歌所總結成大塊而被篩掉塞住的情緒,都找到一個文字載體傳達。聽亂彈阿翔的魅力,不只因為更深沉但不重得氾濫的感情,而是總是唱出很多獨具的心情。才越聽越有味道。

     本來想分享一些最近很打動我的歌曲片段,但真的要寫了,擇辭時發現單看詞,容易失了這些歌的美,畢竟還是要搭配整首歌的詮釋。簡言之,希望早點看到亂彈阿翔的演唱會!還有,我現在好窮,眼看著一張張舊唱片絕版,好想趕快有閒錢下手收藏!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被只單一種元素盈滿,唯獨單單就哪麼一種,所以,既滿得很厭膩,又同時覺得好空、好乏。已一段時間,認知到自己說不出和別人有共鳴的話了,透過指尖打出的字也被Delete不合宜的刪去,腦海裡,並沒有匿藏著甚麼神祕優越文雅的看法。經常,趁著夜裡的睏意,只浮出了開頭,脹滿的思緒就黏附在那句濃稠的開頭裡頭,使之夠格憂鬱的,使之顯得決心的夠份量的,都僅僅只有那句不負責任的開頭,就甚麼也沒了。隨之而來的,並非詩意的啞然失笑等等,而是,拖曳著長長的、稀稀的焦慮的一坨空白。連空白都小小一陀,很平實的睏意和抬著九十度的小腿的酸勁占了泰半。

      可以丟掉的Facebook,尚甩不淨的點網頁習慣,芸芸眾生式的交誼,太溫暖了,也太輕易了,並非霎時才感傷起來,僅僅是後來才明白自己的害怕和焦慮些許是怎麼回事。栽一座山,堆一座山也好。有也罷,沒有也罷,至少強過有也怕,沒也怕的呀。事到如今,我覺得我想說的話,或我能說得出的話,也許是用不著是靠這長篇大論的部落格了,幾乎一天一篇的兩三句不正經卻認真的BBS文,就把能夠掏出的東西都給掏乾了。再不三天兩頭,通話像是不用錢的瞎聊天,那些胡鬧、那些垃圾話、那些口氣,就夠喧囂,夠把那些太空又太滿又太灰色的東西撥到一邊去了。太喧鬧了,是故,我也來不及同情自己甚麼了。

      日子,有時候不是覺得太飽,就是覺得太飢餓了,太飽太餓絕對不是等於半飽,類似這樣極端狂野的失衡。我偷偷下定決心在練習,把底線煞在我理解的地方,不要加上冠冕堂皇的東西,無論是情緒、論調或臆測。但是,真煞起車來,能看到的,就真的甚麼都沒有了。一開口,一動筆就逾越了界限,總是會超過,超的太多或者僅僅超出一些些。為什麼不累加上那些標準配備般的眼睛,就甚麼也看不到,就甚麼也沒法說了呢? 眼睛,是靠著嘴巴的語言才擴張的嗎? 眼睛,是靠著嘴巴的相輔相成,才掌管了每個人獨特的靈魂嗎? 我能夠,仰仗著沉默而成為自己嗎?

      失去熱情的這種說法也許太浮濫了點,沒有目標也是,而我只能說,關於熱情和目標至少暫時被擱置起來了,沒有地方放,也沒有多餘的空間可以充盈。抗拒阻撓了很多事情。說不定,是在放棄和死心的決斷中,用屍骨碎片才一點一點的拼湊成大人的模樣。有的特別突出,特別飛揚,大多都一般腥臭。在某方面特別厲害的功成名就的傢伙,對甚麼事情都可以有看法,無須衡量對錯,憑著直覺和貼己的觀察,就能斷定某些觀點,被簇擁。他們說話的身體姿勢,充滿那樣的自信,顯露了過人的名氣,讓他們早已經年累月習慣別人專注傾聽著他們。再怎麼樣,都只要有一個看法就好,猶豫不決的樣子該死,那種完全不在意對錯的豪邁,彷彿是無畏地承擔了千斤萬擔,太有魅力了。昨晚臨時賴到Y家看一部拍得很不怎麼樣,讓我們無奈到幾度嘲諷大笑的Maradora紀錄片,沒有預料的去年世界盃Maradona的老來帥勁,盡是2005左右的一千零一個訪談場景,還有超過一半以上拼湊的諷喻英國動畫與導演的自拍,氣死我了....不過,該不會是我不懂得欣賞吧,簡言之,本片副標應改為"球迷不負責任日記"吧。

      八月第一天,用秀送的筆記本,居然寫出了已經很久很久沒辦法書寫的無觀眾日記,但通常寫的極短,才兩三行,只有了篤定的想法才寫,因此也經常隔著好幾天。逐漸,我已經無法因為嶄新獲得甚麼能力契機,或重拾甚麼,就以為陽光又露臉,又橫跨了阻礙進到新的階段,那只是平日些微的觀察和發現而已。又,對於這些的時間點或意義,究竟重不重要,我也不確定,不明白了。將近兩個月,雖然有過晚上自己難過的哭了起來,但皆因幼稚的事由所致,並沒有莫名憂鬱晦暗把自己關起來的狀況,一方面也跟調理身體的成效有關,我也覺得奇蹟。一邊數著這奇妙的太平日子,一邊又差點給陷落,幸好還有星巴克捨得立即當晚喝那麼一次,隔天又上市場買了一堆菜,試了一道新煮法,正解了一次困。本來被情節綱要激得連忙讀起嚴歌苓的《人寰》,但落差有點大,體裁和結局都非我喜愛。自述主角最後在信裡說了:「我爭取從此做一個正常的人。」至少在此節點上,我們都以為自己活過來了,殊不知還是奄奄一息著。

 

      存夠一張機票,西班牙就是我現在開始燃燒的理由!!!!! 我想坐飛機~~~~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燦爛時光》(2003,英譯 the best of youth),為義大利導演Sandro Petraglia之作品。全片長六個半小時,佔據四片DVD片的空間,第一部份為綻放的青春,第二部分為美麗的人生。講述兩個兄弟年輕有為、意氣風發,旅途中遇到一個身世悽慘、被精神療養院虐待的女孩後,先後選擇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徑。此片以兩兄弟的個人生命史及其家人為主軸,橫跨了義大利四十年的歷史,也以幾個重大事件,每個人切割出不同的特質與面向。
      話說,這部片這學期初我曾借過,誤以為是深奧、過於內斂的電影,沒有心情觀賞,就直接給歸還了。上週,研究所同學P推薦,由同學S代借。一看第一片,覺得非常好看,義大利帥哥也榮登與大叔們並列的帥度,搞得我想有計劃地看遍義大利經典電影!
      整部片鋪陳非常的流暢,且細膩。無論是年輕時的歡樂或沉重,都非常流暢的展現,輕輕的觸碰了、打動了觀者。我們所習慣的青春,總是以太失衡的重量起起伏伏。極度亢奮,直到其變的空幻或速食,然後淪為一種無法回憶的、重返的;太悲傷的,又只留存著黑暗或傷痛,有時候,只能以反省的意義而合法地存在或者被挖掘出來,攤開,然後展示。平凡如我們,歷經、感受著青春時,往往以斷裂的、破碎的陳述,開展/再現那些,將之視為青春的「片段」。也因此,我對這部電影,只有厲害二字可說。流暢的平面,容載了生命如此極端的光譜,並且,依舊流暢的推進著。

       觀影心得之方程式:(一)「youth = life」→  (二)「 life = youth = 美好」

       看完第一片的心得是"youth = life"。我以為,青春經歷的那一切,悲傷、遊歷、正義感、衝動、困惑、行動,其實等同於生命的滋味與本質,而非止於青春的價值和有限的時光。
      當片尾字幕卷軸開始播映,我可是深深嘆一口好大好大的氣,像憋好幾天的氣都一次給放了出來(要說是屁也行!)。這六個半小時,是精華的饗宴,筵會的光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結束了,極大的滿足,然後留下一場風,抱不到的風,所以遺憾死了。感到自己的心已經滿足到,也因而失落到了,簡直爆裂。
      整部電影最後,觀影心得反倒是"方程式二"。並非青春的有限與複雜等同於生命。而是,生命本身就是青春。是的,青春不是時間上的有限和劇烈的擺動,因而極具價值,而是,生命的每一刻、每一個經歷、每一個遇見的人,就是一種光華。生命的任何時候,我們都在迸射出青春的光華。無論如何醜陋,如何悲傷,如何不解,如何的仇恨,如何美麗到忌妒,如何得不到而醜惡,都如此的,如此的,美好(best)!所以,去度它,去感受它,去愛或者去恨它吧。

      大推這部。自以為是販夫走卒,或者自以為是文青的人都一定要看一下。看了以後,六個半小時還嫌短,不可能嫌長。

      容我最後說一句,義大利帥哥是王道!

      ps.搞不太懂哥哥馬迪奧的角色,感覺這是更上一層樓掌握這部片的關鍵。如有人看了有甚麼想法,請務必跟我說一聲。thx!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次看到電影裡,親子無論經歷過多少埋怨、憎恨和冷落,終究以原諒或是愛來化解,往往給了觀者一種暫時棲息的撫慰。雖然我是屬於滿容易被打動,而默默流下淚來的一類人,但我總是很有意地在期待一個,不用感性的模式來刻畫親子關係的可能性。終於,偶然在宵夜氣氛(而沒有消夜吃)的情境下,我遇到了一部好電影《薩維奇一家》!

     該片描述一對分別住在水牛城和紐約的兩兄妹,和父親各自分居了二十多年後,在某個深夜裡,被告知要負責起照顧瀕臨失智的父親。哥哥身兼教授和作家,妹妹也是一個作家,然而比起專長,我以為,兩個人最大的共同點,卻是找不到出路的「性格」。兩人除了必須面對生病又憤怒的父親,也得要重新適應兄妹共同相處的生活。在這過程中,衝突時而帶來了更大的溫暖與理解,時而又把彼此推往更遙遠或冷漠的彼方。最終的擱置,是將人又放置到一個各自單獨生存的生命上,以「相對適當」的距離(我只是試圖用很合理化辭彙,來表達生命的剝奪的暴力),扣連著相互之間的關係。

     這部片,最觸動我的,是當我試著以「欲望」做為的觀看視角時得到的。(這當然是很主觀的啦。)

     妹妹屆滿39歲,算是個中年女作家,沒有固定的工作,和有婦之夫有著固定的性關係,他的妻子因子宮手術而喪失做愛能力。每當男的出現在公寓按門鈴,手上總是拿著某樣伴手禮,譬如一束花,製造出某種兩人關係之間還存有著非僅止於性的浪漫和習慣。他每一次出現,兩人隨即做愛,卻又不只是沉默地做愛,而是還參雜著幾句零星的對話,這令我感受到,比純粹的性欲望更為張狂的欲望。這欲望,是想得到一個穩定的交往關係,渴望另一個人不只性的,還有情感上的滿足,然而,從男人過度急切於做愛,而妹妹又經常只是將男人做為渴望情感的對象,卻又任意地嫌惡、丟棄,總是中途就任意地結束約會或是性事,顯示了兩人只能付出到,僅只於滿足自己需求的界線。
     哥哥對父親採取了非常功能性的處置方式,他直接了當地表明,美麗的養老院掩飾了死亡最醜惡的本質,美麗的環境會讓家人的愧疚好過一點,卻只是將老者放置在一樣孤獨的處境裡頭去面對殘酷的死亡。因此,他考量到自己負擔所及,將父親送到有醫療補貼的簡陋醫療中心去。儘管他用最基本、最功能的態度來處置父親的他,但只要女朋友早上為他煎一顆蛋,他每次都會感動得淚流滿面。

     若以欲望來看親子關係,我認為這多少也是親子關係最讓人痛苦且無法解套的一個面向。
     我們幾乎可以用比較自由的方式,去主導我們要從和別人的關係中滿足什麼的欲望,但是親子關係可以說是完全沒有辦法,也因此,導致了我們用更大、更反抗、更不合理的欲望,去期待或詛咒親子的糾葛。我認為,這也是該片在呈現上,一個父親被冷落、被忽視,卻又無法站在一個同情的立場去可憐他,兒子女兒儘管無視於父親的存在,而恣意的要隨自己方便安排,也是不能被批判或是討厭。用孝不孝順套用在這三個人的關係上頭,更是荒謬的可笑。

      所謂找不到出路的性格,我覺得是片中父親和一對兒女的共通性。
      妹妹因為父親的醫護員欣賞她的作品,感受到被理解的滿足,貿然地親吻了醫護員,爾後又慌張後悔不已。從這個片段,我發現到,妹妹活在一個用欲望行事的人生裡,因為想只想滿足自己的需要,任意打斷和有婦之夫每次的約會,又或者是去親吻醫護員,都是聽令於她自己當下的欲望。就從妹妹的反應中,比較具體深刻地意識到了,人為了滿足慾望行事的人生,並不會過得比較好。欲望是一個極其變動不穩定的轉換本身,這一刻滿足,下一刻也會又再衍伸出完全無法預期的欲望,這樣的生命,沒有辦法得到滿足,也沒有辦法看清楚路徑。並且,對種種自己做對或做錯的事情,都會感到羞愧。

       真的覺得這部片的詮釋很深刻、很好看,雖然我又把它給講得一點都不像這部電影了...。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在家,只能看聯合報,該報的影藝版把《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捧的很紅,各電視台也不時充斥著以「送行者」,在失業潮的低迷中,給葬儀業包裝上熱門的新聞報導。從報導看來,送行者是個感人肺腑的電影,連某某我戲稱沒血沒淚的政治人物,也不禁哽咽。
       總之,看完以後,覺得《送行者》是會讓人默默流下淚來的電影。所謂的默默,是沒有太多道理,只覺得在某個場景、時刻,就頓時懂了某些事情。

       給死者送行,要恢復一個死去的人最原初的樣子,無論是面貌或是身軀都要顧及,其實是個把已經死去的陌生人,當作是一個活的人來認識與尊重的過程。送行需要經驗,就跟我們活著要更準確地認識短暫見面的人,也需要經驗和過人的天分一樣。電影裡提及,送行者需要很大的冷靜和精細,和很大的溫柔,才能給予死者最大的尊嚴。

       沒有打算要評論這部片的什麼。
       大家經常說,傳統宗教風風光光、耗費甚鉅的喪葬禮俗,只是為了活人,而不是為了死人。我以為,《送行者》更細緻地延伸了這個部分。從面對死者的大體,悔恨、憤怒不已的親人,最後以最誠懇、謙卑地說出:「真的很謝謝你!」,因為送行者,使得親人重新接受了他們原本排拒在外的孩子,或是諒解了自己過去對死者的忽視。
       人生在世,活著本來就有太多太多的遺憾和憤恨,尤其是面對再也無法彌補的死者。送行是一種讓死者安息與體解死者的過程,使活著的人從諒解中釋放自己。

       建構論常說,傳記、回憶錄是經過個人詮釋,進而篩選、接合的書寫,之前,我老是不太能明瞭為什麼個人的經驗事實是可以拼湊而給予不同意義的。在《送行者》裡頭,尚存活的親屬重新接受死者或是死亡的過程中,我明白到詮釋的解套是個關卡,如果沒有辦法通過某一個關卡,也許懷念與愧疚,就會使人永遠停滯於某一種靜止、凝重的生命狀態裡頭。

        pay more attention to respect and cherish people who be with you.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離開新竹的最後一個晚上,和yaplus去看紀錄片《尋情歷險記》,主角們是透過陳顧問介紹的二十幾對夫妻,片中重現夫妻生活中呢喃的愛語、吵架的齪語、回顧婚姻走來的磨合與痛苦。夫妻彼此害羞又真誠的神態與肢體,讓全場觀眾幾度爆出噗哧大笑和流淚不止的片段(我是從頭到尾都大笑不止),也傳達出平凡生活的兩人世界裡,太過幸福、純粹的珍愛

為什麼吵架吵很兇,還是要結婚?一個人也可以做的事,為什麼還要找伴一起做?本片的發問其實非常簡單,也很理性,不過,最終是透過導演把自已徹底地暴露在一個非理性的觀察與面對,才獲得解答與解脫。

 

原本我以為,也許我看完紀錄片會想結婚,很可惜並沒有,也許比起進入兩人世界,我更期待的是遇見對的人。可是,我確確實實重新學習到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就算找到一個非常非常適合我,像我一樣想各自做事、獨立的人,我還是要為對方付出全心全意的愛,要努力經營,讓對方能夠實實在在感受到被愛。

 

「婚姻是一個共同參與和創造的過程。」

本片除了喜歡志玲姊姊、講話很台的慶彥很搶戲以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相差十二歲的姐弟戀、分合十年結婚的夫妻,還有導演的自我暴露。(我想,每個人的缺口不盡相同,但一定都能夠從片中不同伴侶的經驗,各自投射到不同的焦點。)

 

四十歲且從未交過男友的cc,只要有人說到結婚就會翻臉,後來和小她12歲的宅宅cube結婚(爆點是宅到看不出來實際年齡和cc差了12)。兩人皆不善於人際關係,是婚姻使他們走出孤獨的牢籠。cc:「婚姻使人走出原本的生活,重新看見世界。」,cube更厲害,他說:「我們自己就是主角,不用看漫畫來滿足浪漫的幻想」

 

分合十年才結婚的夫妻,剛結婚時,老婆每天寫信給老公當作表達愛意和溝通的管道,老公想要溝通,但不喜歡寫信這種溝通方式,於是他不回信、保持沉默,讓老婆痛苦到不知道哪裡做錯,痛苦到快要撐不下去,那時候老公才恍然大悟,原來不溝通會讓別人那麼痛苦。

如果說,整部片只能挑一個關鍵字,我想就是「溝通」吧!願意溝通,就給予了敞開、接受和修補的空間。婚姻發生的衝突,大部分都跟愛與不愛無關。渴望對方滿足自己的需要,但也要理解對方原本的樣子是什麼,彼此調整期望,而非老是把自己不能被滿足的部分,歸因到因為對方不愛我,而否定兩人的愛情。

 

老實說,我很不爽導演徹底自我暴露的那些片段,可是,如果沒有那些痛苦到太過醜陋的片段,採取旁觀婚姻的我們,就無法透過一部片來誠實地面對我們對於失去感情、得不到感情,或者是害怕感情而保持距離的姿態。

導演自述的旁白:「世界上最痛的,莫過於傷害自已最愛的人,包括自己。」親密關係的失敗,往往來自於付出不夠,我們當朋友可以對人付出很多很多,但在兩人世界中若是太自我,容易太過在意自我付出的得失,讓愛人與被愛,都被計較和需求給消磨掉,變成憎恨。

我不知道,愛一個人的感覺會不會變?從這些夫妻的經驗,我感受到愛和生活磨合是不一樣的東西。其實,愛的感覺會持續很久不會變,正因如此,而使彼此撐很久,很生氣、很痛苦也不願離開,直到得到專屬兩人的幸福;卻也正因為愛不易消失,當不能全心地為彼此付出而分手時,就讓愛的感覺,變成更為寂寥與思念過去的痛苦,綿延不斷的悔恨。

簡而言之,就算婚姻生活真的充斥著茶米油鹽,但愛卻是在種種條件和現實之外保有的純粹感受,無論生活幸不幸福都愛著一個人,那種無條件的愛與被愛,我想就是兩人世界無法被替代的原因。

 

陳顧問對吳導演說:「你以為牆在前面,但其實是在後面。」過去的險,還沒有歷完,沒有面對過去的問題,過去就永遠不會過去。

導演分手幾年還流不乾的眼淚、顫抖的痛苦和逃避,讓我暗暗發誓,寧願付出很多而離開,也不要因為不敢付出而悔恨(我真的很卒仔)。

 

理解透過溝通達到,愛情也可以在婚姻中持續感受與經營。我不知道怎麼推薦,才能讓好朋友們願意找個機會瞧瞧這部紀錄片,不過,至少看了《尋情歷險記》以後,可以多少先免除掉前幾代人那種「睡破三張草蓆,也不了解枕邊人」的遺憾,因為可以知道怎麼努力,也知道兩人世界裡,付出並不是失去。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好幾天前,在線上收看台灣未上映的《為愛朗讀》,十分精采好看,也是得獎眾多的大片(不過我不亂推薦好朋友們,不然又會被罵太悶,不過自詡為文青的好友們一定要看喔)。
      此片講述二次大戰期間,一名女車長和小她20歲的男學生的戀情,除了激情的性愛以外,每次一會面,女車長總是要男孩朗讀文學經典給她聽。爾後女子突然神秘消失,男孩再見到她時,是在審理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的法庭上。

      這部電影深刻處理的主題我認為有三個部份:第一,人事物的元素表現上,採取曖昧又分明的二元對立結構;其次,俐落地處理宰制與被宰制的關係,透過母性宰致和納粹宰制表現;第三,也是我最感動的地方,就是表達出二元立場的交疊,當人的生命「深刻」與「宏觀」地面對交疊與矛盾的時候,選擇與感受就不會只從兩種對立的立場〈自我vs.他者、集體〉出發。

      為了避免暴雷,因此我只想從兩個場景談第三點。
      主角男同學是法律系的,因此旁聽女車長的法庭審理以外,還得在課堂上和其他人做案件的辯論。課堂上有一名同學,始終絕對堅持女車長罪有應得,且對她採取近乎本能的厭惡,當其他同學試圖從遵從命令屠殺猶太的德國人立場辨證時,那名同學直接說:「這些案件,不是站在德國人的立場,就是猶太人的立場」,意思是沒有什麼好討論下去,也沒有什麼好同情的,反正女車長就是罪有應得。
      不過,從男主角痛苦掙扎的反應中,可以感受到做為「某個程度上的當事人」,他發現不能只從「兩個立場」(有罪/無罪、納粹/猶太)來斷定或解釋現實發生的事情,而是試圖處理怎麼從現實的複雜出發,把複雜矛盾梳理進二元的法律條文中。

      在法庭審理過程中,女車長算是被栽贓才加重刑期,即使定案前就知道會因此多出數十年的監禁期,她也保持緘默地進到監獄裡。數十年後,英俊瀟灑的男主角去探監,質問為什麼當初要選擇加重罪行,白髮蒼蒼的女車長說:「我怎麼想不重要,逝者已矣。」
      女車長的回應,在我看來,似乎點出了過度倚重個人生命史來拼湊事實的盲點。生命史的材料大多是以個人經驗的框架出發,儘管可以藉之拼湊出事件的碎片,但是當在詮釋豐富的材料時,卻可能依然受限於心理學的解釋框架,因為絕大多數人的解釋框架,勢必是緊緊抓住自我或是集體共同灌輸的意識來解釋生命歷程,因此沒有辦法給定一個宏觀的或是跳脫的層次,反而會把豐富的生命本身,簡化成易於解釋的刻板俗套。
      然而,女車長不是從自己命令屠殺的不得不,亦非從被栽贓的委屈來解釋或抉擇,而是,儘管她身為一個危在旦夕的個體,但他抹去了自身主體,考慮的是死去而無法彌補的猶太集體,她要求的並不是單方面、不可得的寬恕,而是,以抹去主體、面對他人集體的宏觀,選擇終身監禁的刑罰。
      正因為她完全地面對猶太集體,因此她從未要求寬恕。

     此外,本片讓我覺得新穎的地方,是從一個猶太倖存者的口中講出:「很多人都會問我在集中營學到什麼? nothing! 集中營不是教育所,nothing you can take.」這是我讀過其他猶太納粹的相關材料中,都沒有直接犀利指出的,大多是呈現,猶太人對於苦難能倖存,往往採取較溫和或婉轉的方式,來解釋發生過的殘酷。

     anyway,真的超推《為愛朗讀》,越寫越回味,越覺得精彩。
     另外,本片性愛場景的蘊釀也是很深刻的,採取了很粗魯的隱喻!話說,為什麼許多所謂深度的電影,在性愛場景方面真的都充滿了精采的隱涵呢?!肉體,真的是最根本生命發問的起源。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白色恐怖工作坊的推薦書單中,找了《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漢娜‧鄂蘭和馬丁‧海德格》來讀,講述兩位哲學界大師的纏鬥二十餘年的愛情故事。

      Elzbieta Etthinger教授以兩人通信手稿為分析的主材料,詮釋、揭露了鄂蘭在師生戀與婚外情的處境中,處於盲目、被宰制的角色,海德格則是藉由年輕的女學生來滿足自己性愛與被崇拜的需求,並且其納粹國家主義立場與知識份子階層的固執,以元配夫人鮮明的政治立場當障眼法,好幾次陷害他的學生和老師胡塞爾。

      即使是哲學界大師級的兩個人,當面對到人自身的情感與現實生活時,所採取的手段和情緒,卻完全無異於一般人,同樣會陷入"藍色蜘蛛網"、"玫瑰瞳鈴眼"般五里霧的糾纏中。二十餘年以後,鄂蘭即使結婚兩次,遇到真正愛她的丈夫,還是無法跳脫學生時代與海德格畸戀的痛苦與矛盾,並且從她的書信中,可以相當忠實地見識到所謂的女人的愚昧。顯然,人生活需要的智識,和學問的智識,恐怕確實是不太相干的。

     以前我常常被念說沒有談過戀愛,對愛情的想像太過不切實際(應該是說對所有事情都不切實際),直到讀了這薄薄的小冊,根本就是"五雷轟頂"!!這本書僅薄薄一小冊,每一頁卻都令我渾身不舒服,極其不舒服的感覺又逼著我不得不一口氣讀完它。

     人的七情六慾,是人的本質?還是,外在加諸於自身?

     之前,我以為透過求知,即能使自己成為不受矛盾情感所干擾的人,傾向於將七情六慾視為人無法擺脫外在的枷鎖與干擾所導致,也因此刻意地排斥不純粹的現實生活。然而,透過鄂蘭和海德格的故事,我現今比較坦誠地承認七情六慾是人的本質,存在於內在之中,也因此,更需要浸泡在現實的人群之中,用自身內在的力量與智識,以釐清渾沌與蒙昧的罣礙。

     「原來在這世界上沒有一件美好的事是永遠的,而受苦的報償就是使人更加成熟地體認到生命基本的悲劇性。」(引自第14頁)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