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準備交大族文所的考試,讀了夏曉鵑的《流離尋岸》,以全球化資本主義的脈絡,來闡述外籍配偶的婚姻交換現象,佐以自身成長、求學經驗的省思與徹悟,進一步揭示了資本主義的運作滲透到個人。個人經驗實為大架構影響下共同經驗的一小部分。

      還記得當時一邊閱讀,著實感到相當激動,諸多片段都實現了做為一個知識分子應當有的知識、反省與行動能力。夏曉鵑展現了一個行動者揭露、自省的深刻,透過其學科知識的厚度形成尖銳的批判,將批判的矛頭,指向全球化資本主義導致了跨國婚姻的商品化。

      隔了一天做閱讀筆記時,我有點戲謔地註明:「本書的閱讀筆記,是個『除魅化』的過程。此書寫作的脈絡,作者「個人」和「行動」的迫切性深深鑲嵌於批判與詮釋,這令我隱隱地意識到行動本身就充滿了判斷。

     

      夏曉鵑所呈現的事實,先被行動者實踐背後的道德判斷過濾,因而展現了行動的迫切性,召喚起讀者的行動意識與激情。然而,被過濾過的事實,不僅太過強烈,也因為批判所背負的道德性太強,導致了對於商品化婚姻相關事實的聚焦,過於片面化。簡而言之,該書通篇最終意欲導向的研究者實踐,因為其道德性太過強烈,而產生了某種程度上對於實踐的一種偏離與誤解。

      所謂的誤解,是指實踐本身的目的,乃是要將處境推動,使困境成為一種暫時狀態,因此,對於行動的判斷本然即是一個暫置的框架與視域。然而,即便行動的意圖乃是要顛覆受壓迫的位置,隱含強烈道德性的批判,卻似乎間接導致了外籍配偶與周遭家庭被置於受壓迫的處境,被固定成絕對永恆的狀態,即便受壓迫的處境,未來獲得改善並去汙名化,卻仍是需要被扶持、控制與守護的弱者。

 

      《流離尋岸》是一本很好看,很深刻的學術研究專書。第一次讀很激動,拿好幾個段落給讀歷史的雯因看,她也覺得很棒。不過,再以做筆記的心態來重讀、析理時,我感受到的是,道德是一種仲裁及判定。

      解構道德並非代表我們不再需要規範與秩序,而是得要理解,道德不等於秩序。道德,如同建構論對其他概念的拆解一樣,都是一種建構,一種爭奪的過程與結果。如果抱持著道德的姿態,所有的事情似乎就難以擁有討論的空間,甚至,可能導致了對於道德內涵直接的摧毀與破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