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家,只能看聯合報,該報的影藝版把《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捧的很紅,各電視台也不時充斥著以「送行者」,在失業潮的低迷中,給葬儀業包裝上熱門的新聞報導。從報導看來,送行者是個感人肺腑的電影,連某某我戲稱沒血沒淚的政治人物,也不禁哽咽。
       總之,看完以後,覺得《送行者》是會讓人默默流下淚來的電影。所謂的默默,是沒有太多道理,只覺得在某個場景、時刻,就頓時懂了某些事情。

       給死者送行,要恢復一個死去的人最原初的樣子,無論是面貌或是身軀都要顧及,其實是個把已經死去的陌生人,當作是一個活的人來認識與尊重的過程。送行需要經驗,就跟我們活著要更準確地認識短暫見面的人,也需要經驗和過人的天分一樣。電影裡提及,送行者需要很大的冷靜和精細,和很大的溫柔,才能給予死者最大的尊嚴。

       沒有打算要評論這部片的什麼。
       大家經常說,傳統宗教風風光光、耗費甚鉅的喪葬禮俗,只是為了活人,而不是為了死人。我以為,《送行者》更細緻地延伸了這個部分。從面對死者的大體,悔恨、憤怒不已的親人,最後以最誠懇、謙卑地說出:「真的很謝謝你!」,因為送行者,使得親人重新接受了他們原本排拒在外的孩子,或是諒解了自己過去對死者的忽視。
       人生在世,活著本來就有太多太多的遺憾和憤恨,尤其是面對再也無法彌補的死者。送行是一種讓死者安息與體解死者的過程,使活著的人從諒解中釋放自己。

       建構論常說,傳記、回憶錄是經過個人詮釋,進而篩選、接合的書寫,之前,我老是不太能明瞭為什麼個人的經驗事實是可以拼湊而給予不同意義的。在《送行者》裡頭,尚存活的親屬重新接受死者或是死亡的過程中,我明白到詮釋的解套是個關卡,如果沒有辦法通過某一個關卡,也許懷念與愧疚,就會使人永遠停滯於某一種靜止、凝重的生命狀態裡頭。

        pay more attention to respect and cherish people who be with you.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