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在建功高中對角的黃昏市場買到口感很綿密的紅地瓜,天冷又逢生理期,想起媽咪冬天總會悶煮出很好喝的薑汁地瓜湯(我媽「少數」品質穩定的拿手菜)。腦袋空下來,不,應該是說,黑糖薑汁地瓜湯一直擾斷我專注於正事,忘不了它,忽視不了它的存在。中午受不了啦,借車到收攤收的差不多的水源市場買了兩人份的紅白小湯圓、老薑嫩薑各一和一大把芥菜,再往清夜的國軍光復福利社買黑糖、優酪乳和零食。

      DSCN6534.JPG 

      燙芥菜拌維力肉燥醬,滾煮時加了嫩薑,去草腥味。菜販說冬天的芥菜不苦,所以我才買的,果然沒騙人。暑假買的維力肉燥醬,不知道是否有加味精?每次吃嘴唇內沿會浮腫,吃多了還會掉一整片的皮(本人吃到味精的標準反應)。不過買都買了,為了證明我是窮學生(老是被念說太奢侈了...=.=),只好默默等著消耗光它的那一天了,而且其實煮湯或煮泡菜鍋,放一點點肉燥,會使蔬菜總匯味道不會太單調,對嗜吃青菜者還挺有用的。
      水餃是球友兼山友推薦的黃昏市場獨一家水餃,菜肉比例均勻,味道足,略為美中不足的是內餡量撐不起水餃皮,雖然吃起來不會有餡少的感覺,但視覺上會覺得這水餃形不夠漂亮(任性的水餃控)。第一次嘗煮十顆,明明有配兩道燙青菜、兩碗泡菜鍋又水果甜食,算是夠飽了吧,卻還想再下個幾顆。
      另外一碟,一邊是網路盛名的「金媽媽」泡菜之小黃瓜系列,優點是清脆,但醬汁的味道搭配起來,沒有和小黃瓜交融,吃起來覺得小黃瓜是生生的。(韓國學長以閱讀馬克思、黑格爾的審慎程度[在旁的我簡直是坐如針氈等待判決...]試吃金媽媽泡菜的結論是,剛醃的泡菜味覺應該要是很豐富的,醃久了別有風味,但相對味覺層次沒那麼豐富。但昨天吃的是醃第四天的泡菜,味覺並沒有很豐富,評價只屬尚可。我個人認為,金媽媽無論是小白菜還是小黃瓜,單吃口感都偏生,所以...簡言之,單吃的泡菜還是以鮮境為王道,但煮冬天泡菜鍋的話,金媽媽則不會令人失望。鮮境煮出來的泡菜鍋則是甜鍋...。)小碟另一邊是小姑姑贊助的玫瑰露醬油,濃郁且偏甜,很美味的醬油啊!!!水餃本來就很有靈魂,有了好醬油加持,根本就是長翅膀的天使。醬油內還放有白學長贊助的鹽水醃小辣椒(其實是我覺得很好吃,死纏爛打討來的),三顆就可以讓兩人份的火鍋有辣味了,重點是要戳破,讓辣椒皮和籽流瀉出來。最近嗜辣,白學長又把那一小罐醃辣椒奉為他在新竹的靈魂寄託,害我想自己試醃來吃。

      DSCN6538.JPG 
      黑糖薑汁地瓜湯圓。
      一斤湯圓五十元,買了二十元,本來阿姨幫我另外秤好了,我很奧客的請他幫我多一點紅色的,這樣配色看起來比較漂亮,幸好他很開心的重新幫我另外配了很多紅色。湯圓的學問好像是要先煮過,不能直接丟到湯裡煮,不然湯水會太稠爛,今日試煮心得是剛買回來的不用先燙了,沒有凍過的湯圓超快就熟了。三分之二塊紅地瓜,應該看得出來口感綿密吧,本人沒有削皮刀,只好用水果刀直接削,真是對不起那些連著皮被浪費的地瓜肉啊。話說,因今年颱風晚到,颱風又剛過泡爛了不少蔬菜,薑產量只有收四成左右,所以薑大漲價,平常一斤大約七八十,今日買是一百元一斤,才買一老一嫩各兩「小」根,五十塊就掰了,頓時這小鍋黑糖薑汁地瓜湯圓身價都不斐了。原本放了1/2根老薑切片,又覺薑味不夠,再放嫩薑1/3根。薑要拍打才會逼出薑味,有鑑於若用水果刀拍根本是拍心酸的,用小叉子給嫩薑插了幾個洞,再率性的用叉子掰開嫩薑成好幾個斷面不勻的薑塊,這個作法讓我深深自覺自己有夠聰慧的啊。起鍋前放入先煮熟的湯圓,蓋上鍋蓋,再打開時,湯圓居然脹的快要變成小魚丸了,嚇到都要花容失色了。

      一心炫耀改了msn顯圖,放上黑糖薑汁地瓜湯圓食照。胖虎說他比較想吃芝麻糊,那是我從來不會主動想到要吃的食物,甚至餐廳如果突然奉上這道甜點,我可能還會不想吃,自己關於食物的生活記憶,完全沒有這東西可供提取懷念,也沒有甚麼情境會召喚起我想吃芝麻糊(而且那作法也太「厚工」了一點...),極其偶爾想吃包子當甜食會在豆沙、花生或芝麻游移,如果哪天我一時興起想吃芝麻糊,頂多買芝麻包回來吸內餡吧。總之,我覺得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是很不同的,也許相對易於將個性、風格、智識分作好些分類,但碰撞到生活反覆積累而差異化的小細節,就會在我心裡漾起驚奇感。其實跟人相處對我而言常常是處於尷尬或漠然的狀態(近來則有點是討好或恐懼吧,出自於對人無以反擊而憎恨也說不定),然而,憑藉著日常沒有目的混日子,知悉他人生活的小細節,能讓我忘記那些當下的不自在,回味時感到滿足有趣。

      開始擺水果盤(其實是生活工場洗菜藍的盤蓋),而非把水果放在紅白塑膠袋裡待食。為養成吃水果的習慣,前一天得把一兩種水果放在書桌上才會記得吃,要不就連忘兩三天沒吃。一個多月來,也算是已經養成吃水果的習慣,下一步是吃夠量,一天吃兩到三種,索性一口氣買起三種水果,得全擺在書桌架上,否則又忘到壞掉。生活真的是慢慢地增加著必需品啊,然後又淘汰掉在某些階段為必需品之物。
      過往我習於認為,必需品都是可以刪除的,人時時應當回到無贅物的生活(老實說,志工服務好像也都在強調這一套生活態度)。不過,當人被生活給包圍起來,就得透過必需物來組織起生活的架構,也就是說,必需物反映了某一個人的生活如何被組織,即便同為學生,必需物也不盡相同,這區別除了反映了作為不同類型的學生以外,也反映了除了作為學生以外,又如何作為就在生活中的生活者。也因此,必需物會隨著生活的形態而遞增遞減,在某一天裡冒出或者消失,有意或無意。當我們宣稱可以拋棄了各種形形色色、複雜累贅的必需品,似乎也宣稱了朝向了單一的生活形態,乃至心靈,又進一步衍展成特一種純粹心靈才是正確的。當然,大多我們擁有著的物是非必要的,像是一堆用不到的講義或者一堆用不完又捨不得丟的乳液,甚至是很無用的禮物,離開一個地方,整理總會發現一大堆早已被遺忘又無法丟棄的物件,然而,至此我又覺得,那些無法丟棄又無用的東西,那些在實用價值以外因而令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東西,那把我們扯住而無法乾脆把它們看作是垃圾而丟掉的物件,也許,它們比起那些我們有意選擇去體現的生活風格,更標示出了我們是甚麼人,以及,我們來自何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