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高一寒暑假參加中正大和交大辦的營隊。兩次營隊結束返家,好幾天沉默不語,沉默到把我爸給惹毛了,罵說以後不給我去參加營隊。被罵了以後我哭,可是還是沉默的。沉默,是因為開心、附有意義的時空就這麼的結束了,就算捨不得也留不住,找不到一個銘記或重返的方法。於是,至今依然幼小的我,只能以沉默或撐著不睡著,守候還殘留在心裡,關於那些已然終止的,美好的餘燼。
      這次的旅行之於我,亦是如此。
      臨近午夜0時回到交大校門,回家整理了包包就倒頭睡覺。昨晚又做了如往常那些紛擾混雜、壓力轟炸的課堂夢境,然而竟是安穩成眠。今早醒來,我還是處於昨日的開心之中,不想進食,不敢捧起書準備後天的報告,也不願做些該做的正事。又一次,選擇了以整日的沉默和空白,來擁抱曾經的美好的知覺。直到再也不能夠為止。

      昨日,"台灣社會與文化"課程校外參訪,由W師開著小bubu載我們三個學生從新竹出發。
      第一站是位於北市民權東路的"鄭南榕基金會",K師一車人才來會和。迷路許久才找到的宜蘭"二結穀倉"用午餐,接著是"慈林基金會"。正好遇到開票日,跑去宜蘭縣長民進黨候選人總部現場觀摩,幸而贏了,心情大好的w師,容我們央求,循著地圖又到羅東夜市吃吃喝喝。

      這一次旅行的情緒,究竟從何而來呢?!
      鄭南榕的生命本身,或者是鄭南榕、詹益樺、美麗島的故事?或是,歷史的場景和敘述本來就動人?! W師和K師的率性,變成了我心目中的W大哥和K大哥? (感覺實在是太痛快了!!) 或者該說,如同美式公路電影。人在車子裡頭,無論是駕駛或乘客,行進本身,等同於生命成長和歷程的指涉。當旅程的結束或暫時擱止,歷經過旅程者的內在,已有了一點點無法察知的變化。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入寒冬,就比夏天遲了一兩個小時才能起床,效率真差。效率一差,情緒也就積壓的有些烏煙瘴氣。昨晚睡前,暗自下定決心要早起,結果忍不住要讀一兩篇《巴黎 女人》才捨得睡,一讀又過了十二點半。自然又晚起了。自責的脾氣不免衝上心頭,抑住性子盥洗整理,出門前像是愛吃零食貪嘴,又讀了幾頁《巴黎 女人》,拖住十幾二十分鐘。出門前喝了電鍋裡半生不熟的紅豆湯,丟了一塊用喝不完的青茶加洋菜煮成的"青茶凍"。紅豆湯裡有青茶香氣,居然嘗起來味道不差。

     到校約九點十分,先給J送書,再把一堆昨晚買個雜物都送到K師的辦公室,順便打掃一番。
     十點過半,本該安分讀下午文概的書,但萌生一股要大力呼吸的力道,轉至活動中心的emax coffee,照常點了鮪魚潛艇堡加奶茶去冰,捧著天下雜誌435期,講的是生命教育、情緒管理一類,於是一邊讀,一邊抄幾句話。每次要清情緒的瘴癘,最先一定是去浩然翻書,把困擾有關的書名給翻遍,直到厭倦為止。也常抄讀天下、商周、講義、讀者文摘和表演藝術雜誌這五個雜誌,也是我清空和沉澱的方式,沒想到這四五年的習慣,竟然才被生活磨耗了兩個月就全忘光了。療傷之法除此之外,每隔一陣子就聽張惠妹的"勇敢",再徹頭徹尾痛哭,阿,還有吃生菜沙拉夾麵包、有夾嗆辣洋蔥的漢堡!

 

      扯遠哩。
      讀完雜誌,先代m辦證,明明是電腦白癡的我,還被拖住半個多小時弄鍵盤。(我跟電腦磁場不合,但又有深厚的孽緣。)
      轉戰圖書館,順道找書,越捧越大疊,索性找了角落讀書。光是《我在伊朗長大》系列的連載漫畫,實在太!太!太!太好看了!浩然裡頭只有三本,捨不得一口氣看完,每看完一本就穿插其他書,頓時連文概也就沒有非得上課不可的理由了。也許這不過是一種無力面對研究所太高難度讀本的逃避,但已經好久沒有辦法以靜止、不為什麼而讀地讀書了,逃課抄書,衝擊,活著,思考,此時此刻,只想從閱讀中得到平靜。當暫擱下書,只是呼吸,那一霎那,竟然覺得浩然就是我的修道院。

 

      晚上到了機車棚,怎麼找都找不到鑰匙,沿途走找,後來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情去電k師,原來早上就把鑰匙落在他的辦公室。徒步橫跨半個校園,又在辦公室裡耗了一個多小時,試著幫忙下載檔案卻不成功。今日時間,意外地一拖再拖,也就不打算再趕時間了。再晃去清大夜市,處理兩個助理工讀的瑣事:洽詢咖啡外送、打鑰匙,順便辦了屈臣氏的會員卡,買水果時巧遇J,開心又覺得有趣。經過開源社奇蹟地正好沒人,點了雞排當晚餐。

      回到家吃雞排、剝一顆橘子和削一顆蘋果吃(...to J,我就說我沒有在減肥吧!哈哈!)。大肆整頓了書櫃和書桌(這學期竟又新添購了這麼多書...慘矣),將雜七雜八的便利貼都給清空了,現在眼前面對的是白白淨淨的牆壁。


      我說,重新開始吧!

 

      丟了友N說:"原來,我現在的痛苦是硬要把日子過得太聰明了。"
      這學期身兼3個大學部的TA、2個RA,沒有給自己浪費時間的空間,又設太高的要求(今天終於承認給自己設的標準總是太高了的時候...覺得被釋放了,好想哭...),為了同時兼顧五個這工讀,每週、每天的生活都要精心排列行程,稍慢了腳步,就責備自己,沮喪,可又想不通日子有什麼過不下去的...。
      今天,意外被拖住好多事情啊,拖到後來反而不求、不緊張了,覺得沒甚麼大不了的。加上,吃到簡單的生菜,碰到好精彩好棒的書,一個很「完整」的「時空和心情」在浩然盤腿啃書。 我又重獲信心,相信我的日子只要過得很簡單,剛好就好,只要剛好的錢可以讀書、做點菜和服務別人就好。

 

      總之,日子不要過的太聰明,有時候笨笨的反而比較真實,感受力反而才是敞開的。
      史賓賽‧強森接受天下專訪舉了一個笑話。人類要讓上帝笑,只要告訴祂你的全盤計畫就好,因為上帝知道人的生命永遠都超乎人類所規劃的情節。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一天我瞭解了,絕不會有任何人能夠幫助我。剩下愛與被愛的慾望,但是沒有任何人可以來幫忙,未來也不會有。一旦明白了這一點,就會變得堅強又孤僻。」                ~《偽裝成愛情的獨白》    

 

      近來從別人口中,獲得兩把「成長」的鑰匙。
      一把是略長我幾歲的球友J提點的,前一兩週她問我說,我遇到挫敗的時候,是會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還是換個地方努力?!我拉奇拉雜講了一些,以前為了面子,也許會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有時也仗著優勢,跑到別的地方去得到成就感。最後總結說,現在的生活,挫敗著實是無所不在、無處遁逃,反而能安下心、厚著臉皮慢慢把事情做好。球友J說:"表示你長大了!"。
      另一把,則是剛剛在我家吃自煮的菠菜粥的友J所言。與她聊到自己最近透徹的感悟,人與人之間那些日常的對話或者是溫暖,與其說是「信任」,倒不如說是在彼此一再相互「確認」,直接點說,其實是「勒索」或「討好」。我並非在展現一個懷疑論者的姿態,只是當作為一個旁觀者,意識到無論是自己或者他人之間,relationship的"keep",有點像是在投保險,用日常的緊密關懷與問候,去確定當自己感到脆弱或者痛苦時,可以被fago(憐憫/同情,我超愛此民族誌"Unnatural Emotions: Everyday Sentiments on a Micronesian Atoll and Their Challenge to Western Theory的這個詞彙),保護自己處在安全的狀態,也是確保自己能恆佔一個安全、不尷尬、有力的人際關係的位置上。
      為了安全感,我們付出了代價,或者是迫使別人付出代價,當意識到此,我完全同意人類可恨的賤和粗鄙。也意識到,relation的keeping,無疑是人自身對安全感和欲望的投射和無度索求,當期待落空時,當受傷卻沒有保險的受益時,我們理直氣壯以為有權憤怒、有權落寞或者有權要球周遭的親友跟著我們一起付出代價。淪為只有欲望和需求的親密關係、人際關係,在充滿激情的憤怒和愛中,其實就是一個將人套牢的"公式"而已,怎麼還可能是所謂溫暖的所在呢?! 
      認知到人的賤和弱點,並不意謂著我拒絕投注心力給朋友,或者就此懷抱著需求的計算來對待。我告訴自己,I care you only because i like you,不再以為因為我體貼,所以我有資格得到關愛。我沒有特權,不因為具備哪些特質、善於此道,就卑鄙隱晦地從人際關係中,恆獲得溫暖和優勢的位置。我在乎你(們),因為我和你的「情感」本身,而不是為了「keep」我和你情感。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只在於接受或不接受孤獨伴隨了存在而生,而束不束縛、綑不綑綁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i get free, rather than weak!
      桌上涼了結成飯的粥,我對y吐出的對話實然更為零碎不全,友Y說:"你得到了成長的鑰匙!"。

      開學至今,除了鬱鬱不得志,不太找得到一個貼切的形容。
      身處此境況,思考,常是重重壓著心口,異常沉重沒有進展,而非流動蔓延自找出口。倒也因禍得福,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反省,自身的位置究竟是什麼,往往是現在我在辨識、理解、界定事件和脈絡的前提。像是過去"反-熟悉"的慣習,也成了自我批判的點。優勢總是獲得的,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從何而來,反成了弱點。
     不知哈維爾所謂"沒有權力者的權力"所指為何?我重新覺知自己一直以來所擁重的優勢為何,失去了它們,我竟什麼都不是了。我不想落入這種仰賴優勢而悻悻然生存的人。一方面悲觀,一方面也樂觀,現在我的體認,很靠近《邱吉爾的黑狗》一書所言,正因為憂鬱症患者不定時處於低落與絕望之中,他們有更高的自我要求和動力,促使自己完成,並且由於憂鬱症常態性的絕望情緒,她們嫻熟於徹底絕望中,依舊要反敗為勝之勇氣。
      冬日熱水洗澡,搓搓洗洗之時,靈光乍現,知悉現在的困頓乃是肇因於自己想覓尋一個高潮、低潮都能一致的態度和處事。成熟是發酵劑,卻不是答案,而我喜歡上述的兩把鑰匙,兩者都是一種可能的答案和超脫。

      研究所開學才剛要邁入第12週,卻遇逢兩次卡關,一次是課業上不適應,這次卡關,則是因為新竹貴而不高貴,又難吃半死的食物,讓我找不到在新竹生存的理由。因此,這禮拜沒有動力沾課堂書,辯稱得了"厭讀症",但還是捧著一堆閒書,沒日沒夜躺在床上讀書,睏了則睡到不知人事。友Y勸說,暫時把這種對生活的要求擱著,轉戰到其他目標去,不知怎麼著,我馬上接口說:"如果這就是我的未來、我的目標呢?!"
      我以為,投入日常生活的食與生活之藝術,同樣是養成過程,不然品味就不會是階級的產物哩。前天晚上,猛然從書抬起頭來時,我恍然意識到自己對租屋的房間、陳列乃至同住之人,竟是「無感」。新竹與我的緊張關係成了"太過日常的漠異",而非唯獨日常才能累積出的滋味。

       在浩然偶遇,感謝助教MA用連串激動的髒話推薦我《餘燼》和《偽裝成獨白的愛情》(兩本皆為匈牙利作家Sandor Marai的作品),幫助最為困頓之時的我釐清了許多,雖然領略人乃生而孤獨,只得仰賴後天獲得堅強,但讀書,卻是讓我能夠同時「信仰孤獨」且「信仰人生」的同伴。所以,重生的時候,不至於虛弱的半死。

       by the way,謹以此文,作為給姐伊之友的回應,and 謝謝你很長很長的留言,best wish!

       and thx 友y for dinner tonight,使我重獲了與人"飯局和talk"的溫暖和活水。i am happy and touched as you!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念頭不說,會不斷竄出頭來。因為沒有說出口,所以覺得guilty。

      比那次旅行還更早之前,i never live in where i exist,只想著怎麼走到更遠的地方,習於且擅於,以逃逸、迴避「當下」的方式來走得更遠。以一個隨時自恃為「離開者」的姿態,我喪失或者並不具有活在當下的能力。after traveling alone,我覺得我得到活在當下的「鑰匙」,也許更貼切的說是「信念」。回到學校以後,我將之解釋為"活在當下"的能力,課業上學習累積的進展,且陸續得到其他老師主動給的工讀機會(雖然這是很小的事情,儘管金錢收益對於旅行耗盡存款的我,簡直宛如海中的浮木,但我最珍惜的是老師的肯定和學習的機會)。

      然而,度過將近兩年,設定要"活在當下"的生活,我的感想是:「活在當下大部分的時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太用力去做,對生活卻變得盲目,因為很用力去做,很多機會對之敞開來,把握當下似乎等於了抓住機會。外在給予"肯定的觀看",而給予了機會。但機會反過來卻決定了發展和生活的路徑,因為,機會正多少意味了我們被觀看的方式,選擇了奉獻給機會的同時,也決定了我們被觀看的方式越來越有限,發展的可能性越來越少。走在「活在當下=抓住機會=優異」的路線時,當逸出"常軌",我們將顯得奇怪。假如機會代表了選擇的自由,那麼,它必然也跟不自由有著必然的關聯。

      這只是這一年半載,感覺自己已然淪為"工讀機器"的一點點非釐清不可的感想。
      究竟是為了鍛鍊自己的能力,還是,為了滿足老師的需要? 兩者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後者也隨著給薪與師生的權力關係,越來越抑制了前者的主動性。再這樣下去不行,本不該從離開者得到優越的安全感(研究所重上老邱課的體會),但,也不能,絕對不能,不能太過用力地活在當下。

      Never lost the goal of life.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陣子在圖書館翻到《九宮格圓夢計畫》,和網路上很火紅的《晨間日記的奇蹟》是同一個作者"佐藤傳",後者我倒是沒碰過。前者緊扣著「朝夢想邁進」的生活日記引起我的興趣,當天馬上列了自己的九宮格日記,經過幾天陸續修改、調整以後,很快就感受到了九宮格日記所謂的「催眠效果」,因此想說跟大家分享一下囉。

      由於《晨間日記的奇蹟》比《九宮格圓夢計畫》紅太多了,網路上稍微搜尋一下就有很多電子資源可以做電子檔的九宮格日記,但顧慮到用3c產品反而會被網路拉走的我,索性就走楊春路線,用A4的紙本來寫九宮格日記。避開複雜的觀念和介紹,以下只列出我覺得《九宮格圓夢計畫》的主要幾個作法:
      *紙面上畫出九大格。
      *中間一大格,可以用橫線畫出日期、天氣、起床時間、就寢時間、紀念日等基本資料 。
      *其他八格,列出自己覺得最重要的八個事情或夢想,重點是扣緊自己想達成的人生。
      *強烈建議在晨間寫!!!

      以下這個版本是我在使用的,寫了好幾天才慢慢定稿的。

      九宮格.jpg

      "健康/飲食"和"財務"很基本,人際關係對書上的case都很重要,都分成親友和朋友兩格,可是我拙於與人交往(雖然我也是很熱情又搞笑的...),所以直接弄成一格比較適合我。中間那格的基本資料,是按自己喜好,寫了幾天"紀念日"才終於有東西可以填(「知道貝嶺這號人物」),英聽幾乎沒做,倒也因為一直放在眼前,有催眠效果下,也開始斷斷續續聽起英聽來了。日程則是記錄幾點到幾點在幹嘛。

      生活很單純,想在碩士階段盡可能全力以赴,列了"課業學習";"身體議題和非西方觀點"則是研究興趣,不過,這兩天幾經思索以後,想把"關切的社會議題"改成"旅行文學",因為之於我,"關切的社會議題"是為了奠定"旅行文學"書寫的實力,搞清楚了這背後真正的動機,對自己開始有更多要求和動力(之前比較像是一種知識上的moral在面對,完成度幾乎等於零)。

      我覺得,這正是九宮格日記的好處,因為限定了特定重要的目標,日記天天作為提醒,同時檢視了自己有沒有做到,不論是有做到、沒做到、做得不夠都是在對自己的實踐和目標設定的省思過程。另一方面,大部分的時候,生活也許過得很充實、充滿意義,可是豐富的太分歧的話,有時候卻不能達到目標。當然不是說生命只能有一種目標,可以設定好幾個,可是也同時要檢視,是否對多個目標都有以嚴謹的實踐面對?!(參考自《熱情人生的冰淇淋哲學》)。

      此外,"提醒/小技巧/摘錄"和"live for myself"是考量到我是個很trivial的人,ㄟ,總之多少是透過trivial的生活方式多少獲得一些樂趣。因此,我也用這樣零碎的形式,來捕捉調整、讓自己做的更好的習慣或改進。前者譬如是像「學估做某件事情的時間ex讀三頁英文要一個小時」、「發現隔一兩週沒探索沒吃過的美食,會很沒有存在感&無力!」、「深夜和凌晨念書比較能思考」,後者則是像煮菜、偷時間看白爛偶像劇、walk in rain等等。溢出九格之外,還有"things want to do",都是寫些不急著做,卻非常有興趣、感到有趣的東西,ex.讀貝嶺(中國流亡詩人)、讀班雅明、思考怎麼處理課堂筆記...。有趣的是,這個部分真的很有催眠效果,幾乎都會開開心心的做到。

      anyway,九宮格是很客製化的啦,不要被我這個呆板的設定給框限哩(為什麼我會這麼呆板呢......=..=),如果對自己怎麼安排九格沒有安全感或想像力的話,去翻翻書或者是google九宮格日記,就有一大堆參考資料。。
      這學期實在是接太多工讀,剛開學焦頭爛額,時間幾乎不是自己的,學業也算是荒廢了。因而開始思索怎麼樣改變小習慣和環節,使得每天有限的時間,留有更多屬於自己的空白和讀書時間。也就有感而發,工具和建議都是為了配合自己的習慣和需要來使用,而不是人去配合所謂好用的工具。觀察自己感到comfortable的模式和習性為何,可以找到確實比較適合自己的工具和習慣。像是坊間光是文件夾,就有數十種收納方式,有抽屜、顏色、左右撇子、扣環或夾子等等各式各樣的差別,總之稍微花一點心思觀察一下自己的習慣是什麼,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具,再不就是動點巧手,把現成的東西改裝一下(但千萬不要花太多時間改裝,否則乾脆買現成的。)。(可參考《教出組織力》)

      有興趣者可以try囉!!

 

博客來《九宮格圓夢計畫》附部分內文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88020
提供多種電子資源下載的部落格http://u83jp6.pixnet.net/blog/post/10257624
twshi的部落格,有簡明詳細的介紹http://blog.xuite.net/twhsi/Blog/13985221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啊!等你踏上這條蜿蜒之路,
不是沙丘,就是結石纍纍的戈壁;
不見半個人影,也無苦水可喝。
                                           ---<絲路之旅>

 

我知道鳥憑翅可以飛行,
魚憑鰭可以游泳,野獸憑四足可以奔跑。
因為有腳,所以有陷阱;
因為有鰭,所以有網罟;
因為有翅膀,所以有箭鏃。
但是誰又知道,龍是怎麼樣憑著風和雲而飛到天上的呢?
                                                                                         p.257
*箭鏃:ㄐㄧㄢˋ ㄗㄨˊ,箭头, 形容箭的锋利輕捷。 (新華字典)           

-------------------------------------------------------------
murmur...

看來我看的書不適合用來當參考書單,都是隨性挑來讀讀,還要看心情和體況。跟書好不好不太相干!

這本書頗適合用來和《唐望》系列相比較。當然還是唐望比較深得我心囉!畢竟後者寫作密度較高,因而讀者較為忠實地領略唐望的世界。

讀這些書的目的,主要還是試圖從旅行文學去關照非歐美的觀點,美國旅行文學作家似乎多由記者出身,總傾向於關注於當地的不舒適,並且強調生活環境或習慣的"扯"。後者暗指該文化不文明的優越以外,也突顯了一種新奇和神秘的氣氛(比起優越感,我覺得新奇感更有賣點...反而是比優越更complicate的機制)。另外,本書作者刻畫自身as旅人的內在話語,也經常有別於她們摹寫東方禪宗或是百姓心靈話語的方式,前者是自我述說的呢喃,後者像是觀自在的獨身性,或者是說,不會用西方人獨白套用在東方人身上。(猶疑著要用東方人、東亞人、中國人...or..?)

anyway,我所anti的歐美旅行文學,畢竟是其總未回到對象自身描寫或了解,而只是從文化差異的裂口觀看,這樣的東西,傾向於強化了文化偏見。所以,即使當下讀來情節或許精彩有趣,但掩上書卷後,就再也嚼不出什麼新鮮的味道或層次。
                                                                
不過,翻這本書斷斷續續k了三天,還是滿有療癒效果的。...還自己默默評估有沒有佛性、佛心呢!哈哈!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要」裡頭包含的intimacy,......從回憶蔓延到現下,是一種被攫住且呼吸困難的感覺。
       小畢來所上演講,主題是街頭塗鴉,其中介紹了幾個台灣塗鴉界的名人作品,後來提到台北市在自行車步道設立了塗鴉專區,供塗鴉者發洩,避免聽奧和花博時隨處的塗鴉會破壞市容。討論到"貧民窟化"的概念,指塗鴉必須在專區才符合道德上、社會觀感的合法性,不難想像,塗鴉專區對塗鴉本身的挑戰和樂趣,是個多麼苦悶的表達地帶。
       最近的心境,恐怕可以說像是個街頭塗鴉名人,就算還有其它刺激有趣的角落可供創作,我卻寧願到一堆閒雜人等的塗鴉專區去,在那裏畫出最沉默的作品。作品本身,以及,禁制了在群中穿梭游移的可能。

      三年多前,第一次有意識開始學著對別人敞開心胸時,卻很快地遭遇到了混雜、自我嫌惡又不知所措的狀態,有太多的對話指向了我「應該」怎麼樣才是「對」的,所謂的「對」有種好強的道德魔力,至少對於始終要用力於怎麼樣不對不起他人的我而言,感覺就像是一道道的命令,好多指令口號,....不再是一個值得自己去品嘗與感受的人,根本不配吧。那時候的感覺簡直是,要被塞爆了。幸好助教J適時提醒了我,以後慢慢就能學會分辨什麼建議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而且那是漫長的過程。一直以來都把這段話記得,並且小心翼翼的讓自己能夠握好扶手。
      不過,相對於分辨重要的話語,還有另一個難題是,所認同至為重要的人呢?!這似乎就不是分辨的問題,而是...脫離母體的覺醒嗎?!(可惡的精神分析洗腦...)
      所認同為重要的人對自己的話語,也不能說是殺傷力,因為絕對確定了不是惡意,只是當自己給予了誰在認同上的「重要」,有時候像是把自己的某個部分交付給對方,尾從之而踏往前進,正因此,話語糾正的力道頓時就變得好大。大到迫使我必須關閉所有的開關,禁止進或退,搞清楚是怎麼一回事。...千錯萬錯,肯定是自己出了差錯,可是,還是覺得非常的委屈,非常的委屈。渾渾噩噩想了幾天,勉強想通這龐大的不舒服,並非話語,而是因為一直以來,都認同對方為重要的人。

      慢慢意會到,"重要"其實包含了"intimacy"。此intimacy並非一定得指日常的頻繁互動或是秘密的相互託付,也不是身體上的磨蹭,我也想搞清楚這種intimacy為何物,目前只能說是把自我交付給特定他人的過程吧,就算沒有互動,也透過了認同而產生了對談、投射,譬如是對學者、作家等,總之是個在路徑上占據了重要位置的認同對象。
      我想,intimacy就產生於把自己的一部分空投給認定的重要他人的連續一個個moment吧。不過,如果是遙遠的重要他者,實在也沒有辦法現身給出什麼,主要還是一個客體位置的角色,用來給我們自己投射爽的,怎麼說呢? 也許這樣的作用就比較像是路障?避免走上奇怪的方向吧? 話說如果吳人人現身說我什麼,除了疏離,頂多是當成是跟書一樣的指導原則看待吧!(重申:不要愛吳人人了...)
      扯了很多,還是不太知道怎麼談這個問題。總之,一旦死心蹋地就給定了什麼人對於自己認同上的重要,有助於建立,也會是從根開始的巨大摧毀,雙面刃啊! 這種關係仰賴的不是moral或者是order,而是intimacy,即是暴露、交付自我的狀態(shit!!! 我居然講了暴露...自我這兩個字,我被文概洗腦了,哭~哭~)。因為這樣,想一想,從小到大,為了成為一個健全的人而形構了諸多個重要他者,卻忽略了反過來翻覆的危險和權力關係。(intimacy真的是權力的啊...人在intimacy的狀態中,大概可以同時是欲望的主體,也是欲望的客體吧?!)
      這是個很爛的結論,不要給定一個所謂認同的重要,丟給誰算誰倒楣。把自己當做是一個學習的他者,將對方當作是一個學習的對象,而不是重要他者,醬也許比較好。(ps.算是太過局限於用經驗和現象來理解/發問吧?...很想再重讀赫塞,想看看默默深刻影響了我的他,到底是怎麼講人生體驗和悟道的關係。科科。)  

      by the way,邁入八年的好友w,居然把我想破頭的問題,一語道破了!!!強哉!(to w, thanks for your ear, shoulder and 有力道的安慰..)
      to myself,該改的還是要改!!!

 

      近來好幾度被忙碌的孤單所占據,想著其他人也是一樣的忙碌辛苦的生活著,因而不願去叨擾人,或者是沒有下文,...其實,也只不過是,自己的痛苦太被擴大了,所以覺得日子過得異常異常異常...異乎尋常的漫長吧。anyway,諸多的這些時刻,能給予最大溫柔的,也就是書了,那天簡直感覺到要凋零的時候,走進浩然去摸了幾本書翻翻,踏實的感動值直逼body touch!!(...閱讀真是個說話與傾聽的雙重滿足~)常常覺得,最可靠、最溫柔、最理想的愛人不就非書莫屬嗎?!(還是別再說這類話的好,免得要去當尼姑哩..)

      一直期許自己成為一個溫柔的人,不過理解上,恍恍惚惚只覺得是待人體貼的特質,要不就是鐵漢柔情!!!(=..=...)今天讀到了《青春對話(上)》提到「溫柔的人是『堅強的人』」,於是想摘要。
      *溫柔=優,人字旁加憂,意思是為人擔憂、能體貼別人的哀傷、痛苦、寂寞。同時也是優秀的優,即和藹可親、能體貼他人的人。
      *平等溫柔地接納任何人
      *對他人的尊重
      *對惡勢力不容寬待。憤怒有善惡之分,為善事憤怒是必要的,感情用事的憤怒,只是畜生的心性。
      *溫柔是不求回報的友情。越是吃過苦的人,越有豐沛的情感,能帶給人們勇氣,幫助人們重新站立起來。正視他人的不幸,努力去體察、分擔對方的辛酸。溫柔體貼的待人,就是充滿善意的鼓勵。
      *忠於自己的心意,採取有勇氣的行動。
      *溫柔具有公正的特質。也就是必須確實的求證,直到自己心服口服,而不是無中生有。
      *為對方幸福祈求的心。大溫柔也許會被人討厭或排擠,但依然為對方幸福祈求、效勞,這才是真正的溫柔。
      *能有"努力提升自我"的想法是很了不起的,與溫柔體貼之心是相通的。

      每次穿上格子襯衫,就覺得自己可以隨心所欲、率性自在的handle全世界!!
      戴立忍說:「理想的人生即是自在。」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鼓起勇氣吧!要是們心自問沒做錯事的話,就以堂堂的態度面對吧。那些出賣朋友、欺負別人的人才是可憐蟲。就算受到出賣,可以再結交新的朋友。或許因此而傷心,但絕不能「不再相信別人」。不相信別人或許不會被出賣,也不會傷心,但這樣人生是狹隘的。愈是吃過苦的人,愈能體諒別人,一定要堅強起來,不為所動。

      自己先成為太陽。陽光不全然會落在能反射的星球上。即使落空了,太陽依舊散發光輝。或許有人不肯接納你散發出來的光芒,或是從你眼前消失,但你持續送出去的光芒,會使自己輝耀起來。

      不管別人如何,要朝向自己所認為的「正確」方向前進。只要自己的態度堅定,總有一天會撥雲見日...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一篇網誌是開學前一天寫的,在半閉著眼逃避現實、要被胃酸溺死、幾乎都要快十點才嘗到晚餐的處況中,居然三個禮拜就這麼忽快忽慢地過去了。

      從剛開學時,為了參雜而急待安置的工讀,簡直是個運轉過熱而停不下來的馬達,即便偶有充裕空檔可供休息或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卻分秒處在運轉的過熱狀態,滿腦子只有唯恐忘記的雜務細節和流程,根本做不了正事。追不上進度與課堂上的沉默,成了固定來討債的夢饜。
      直到龐雜的工讀成了每周的routine,慢慢地學習和摸索,至今已經能夠留有時間給自己去感受所讀的東西(雖然慧根短短一截,只有蒂頭,實在還不夠理解加整理...),也發現了研究所生活的另一個挑戰是,寥寥兩三門課以外的時間,如何管理這些看似充裕卻實然有限的時間,同時做好賺錢、讀書並兼顧研究興趣,還有一兩個與研究所無關卻重要的人生事業。 絕對是仰仗超乎要求的熱誠啊!!
      上週,終於在研究室有了一個座位,當天的心情充滿了興奮和感激之情,我們所擁有的,皆來自別人的體貼,好久沒有這種心情了。(最近的生活,實在是太多抱怨,和太多自以為正義的憤恨了。)

       試著捕捉這目前為止、只占了百分之幾的研究所生活,兩種搞笑和掙扎的os.,透過同儕交往與「生吞活剝、囫圇吞棗」閱讀的過程,似乎慢慢轉換成了沉靜的省思。「為什麼在這裡?」以及「幸好在這裡!」。

       課堂上研讀的文本好抽離啊! 聽課有超過一半的時間,我都在恍神和衍生無止盡的os.以供自娛。聽老師們吐出像是火星文一般的語詞,我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在這裡?」,迄今尚未給出任何一個可能的答案。 所謂的抽離,一方面是因為難以理解,一方面是根本就不知如何延伸、扣連到現實。引發我經世致用、自我實現的老毛病一發作,便實在不知道怎麼看待自己的選擇?! 不太知道這條知識的曲徑,所履踏的步伐,會朝向哪裡? 是否能夠真正守護自己找到一個暫時而穩固的落點?(守護聽起來比較溫柔,容許有犯錯的可能...)
       另一個os.「幸好在這裡!」,則是因為那些若即若離、似懂非懂的知識版圖。原來佛洛伊德、尼采,even海德格,都成了傅柯思考瘋狂的基底。以前連想都沒想過就算了,就算知道也頂多是只記起來,當作是存款簿的金額,偶爾拿出來炫耀一番。現在遭遇的學習方式,卻能夠開始學習從那些看起來分岔、毫不相關的論述中,透過研讀去找到彼此之間的相對位置(好啦,還不是透過研讀,工夫還很粗淺...是靠老師講解~哈哈)。
       另外,則是怎麼問出關鍵問題、自身關心的深刻問題,以及怎麼回答。這種驚訝來自讀傅柯古典時代瘋狂史第二部,依規定要寫一篇預習報告,本人自以為寫的不錯,結果根本完全沒提到關鍵字"谵妄"就已經很扯了(以為是旁支末節...),連"谵妄的超越性"做為問題的主軸都毫無意識到(看到"谵妄"就自動略過的該死的閱讀策略...)。明瞭了,知識的養成與鍛鍊,絕對沒有辦法靠教戰手冊這種捷徑,甚至太過仰賴之,反而會使得想像力和開創的企圖被侷限住,而是得親自體驗才能銘刻成真實的累積。(我還只是個滿腦子想著關東橋市場煎餃的門外漢...)
       簡而言之,所謂「幸好自己在這裡」的堅定,來自於終於能更進到一個層次理解到(並且回到...),知識的嚴肅性與貼近生命的熱誠,兩者並列、相互支持的信念。截至目前為止,上述這兩種os.以完全矛盾的方向,卻各自以越來越強大的氣勢佔據我了。這樣講好像有點自以為是,不過我卻因此而越來越感到清晰and絕不能萎靡。

      幾個月前,剛當考完研究所時,算是半發誓地對自己說,往後絕對不能再仗著自己有點天份,又隨便賭氣要放棄讀書(進到社文所正式上課以後,我開始唾棄自己怎麼會以為自己擁有天分這種東西...)。這種傻不愣登的誓言,多少收斂了自己動不動就自恃而不能忍辱的脾氣。大概也是因為這一丁點心態上的轉換,最近的事務之難、雜,真點有點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味道。撐過去的話,路就長出來了!(跟創價學會的同住,果然還是有點正向的影響力...)
      最近則緩慢地察知,給予侷限而非自由的學術環境中,博班原本意謂著的實現/實踐,似乎變的很有限。純粹又被簡約化的學術環境,複雜而瑣碎的現實滲透,甚而取代了知識本身。學校教育延長了青春期,延後青年的成熟(彼得‧杜拉克 1969),束縛、疏離而不知從何實踐起的所謂的鍛鍊,以及無限延退地待奪回主動權,突然使得我最近對此選擇(在想像上)倒盡胃口,反而認知到要認真地思考,如何在未來的三、四年,開創出另一種選擇/能力,譬如旅行文學的書寫。

     廢話太多,總之,打算把碩士當成最後一個求學階段來奮鬥,學習研讀、發問與培養工具專長的能力,然後"真正的"面對世界。(大言不慚!!!!....) do一個比讀博班更有挑戰、面對世界的人生吧!!!!!
      

      *備忘錄(who am i?  notes taken when i was lost.):
         發現美好的事物
         我不只是我寫的論文而已
   經營人際關係
   沉浸於對世界發問的狀態
   旅行文學[培養看世界、現象的方式]
   有能力做值得的事
   書蟲
   have fun!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做完、做不好、顧不了的工讀參雜著,做的好的,就更一股腦的投奔給那些瑣務的瞎忙,做不好的、顧不到的,占據了更多的時間,以憎恨自己、被憎恨的那種痛覺,撩撥所有空白的時間,轉化為龐大的壓力,把我切成一段一段一段又一段的不連續體,同時殘廢了我自個兒。
      研究所,從期待的,似乎變成了不能勝任的,想預讀卻怎麼都吞不下的文本,並且懷疑自己將來半年留有多少空檔要去嫻熟、啃讀、咀嚼它們。

      幾乎不能喘息的壓力,就算不想死,也簡直讓自己想要就這樣苟延殘喘活下去罷。凡騎著機車(這是唯一可以讓雙手空下來停止做事的時候...),每一次,蓋著安全帽裡頭,我的眼淚都不由自主的要滴了下來。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過生活的方式,已經到達了某一個臨界點,不處理不行。別人當讀書人,我則是扛書人。被工讀給工具化,也被自己的緊張、焦慮和無能給工具化了,就算給我幾個小時,我也不知道究竟能夠怎麼樣,大概是因為我幾乎不覺得自己還是個人了吧。
      每天給自己五分鐘,為自己而活,那天幾乎已經不能呼吸的時候,突然冒出這個念頭。這突然沉載而來的浮木,是跟《盲目》有關吧。
      在人權工作坊認識的r的部落格看到介紹,《盲目》被譽為和《一九八四》、《審判》、《瘟疫》齊名的作品,那詭異的封面看來甚為吸引人。當天在浩然,青菜找了一個角落席地而坐,才一翻開就瞬間被書給吸進去了。
      光讀喬賽‧薩拉馬戈描述第一個盲人如何適應瞬間、莫名其妙、醫學無法解釋的失明,先是人與人之間簡潔且流暢的溫情,接著,人對居家空間雖保有物性的熟悉,卻因失明改變了從視覺來認識外在現象的經驗感,然後是很快從聽覺來判斷出計程車和客車的差異,是從認識能力的改變,始而成為了半個盲人。在開頭的幾頁,作者就掌握住了不再仰仗視覺時,身體經驗將重新展現了某種的認識能力。這種精確,以及小說的問題意識本身,不知為何以,我居然感覺到某種精神上的呼吸,可以活在任何一個世界本身的那種能力與知覺,對現實變的可以觸摸。

      之後的兩三天,凡是趁著空檔翻開《盲目》時,無論是何時何地,我都能馬上完全完全的專注於《盲目》所描繪的世界本身,不是讀懂或分析《盲目》,而是處於《盲目》的失明的世界裡,感覺我也在那糞便、屍體四散,飢荒且獸性的失控的世界,顫慄與殘酷。
      戴墨鏡的女孩說:「我們當中有一個東西是沒有名字的,那個東西就是我們自己。」《盲目》帶給我的亢奮的新體驗,也許就是來自於它揭示了人性存在本身的物性和獸性,道德、社會性和理想都只是架構在一個社會結構的前提之上,並非本質,但巧妙的是,一旦結構循著共同經驗秩序的恢復而運作時,那些道德、理想的社會性也又伴隨著結構本身而來。描述了依存的關係,而非反抗or not的意義論辯。在我看來,無論喬賽‧薩拉馬戈的論述立場為何,《盲目》這小說展現的特性,乃是它追尋著對人性「發問」的路徑,而非回答。那種發問的誠實則深深打動了我。

 

      一直以來,總是匆匆忙忙、過於懶散地雜翻一堆書,說是囫圇吞棗大概也沒那麼積極,總之,暑假多多少少是這樣消磨了逃避的時光。數十本的書裡,卻少有幾本能夠讓我得到純粹的生命力與感覺。幸而,《盲目》是其中一本。
      想說的是,之於我,漸漸的,和某些朋友之間關係的維繫,或者是某種對於外在環境、知識的興趣,都越來越仰賴看起來頗為有趣的書單和介紹來扣連著,仰賴那些頻繁偶遇的書單,因而封閉的我,沒有被習慣朝內闢路發展的自我,給閉鎖了向往外界的路徑。所謂,漸漸如此,往後大概也是如此吧。也只能靠這樣,來保持著對世界與對人的熱誠了。

 

      要開學了,很多事情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甚至,也都快忘了還有那些事情,也許都要變成了某種罪孽而伴隨著吧。面對那些深深覺得失去比得到更多的感覺或經驗,C學姐鼓勵/安慰我說,以後我會慢慢知道什麼是自己可以放棄的,什麼是絕對不放棄的,然後做出選擇。

      第一個沒有暑假可言的暑假,在痛苦中我幾乎也喪失了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但確實認清到自己還相當的稚嫩,根本不足以扛下很多過去以為自己幹得來的事情,在心理上、體力上與耐力上,都是需要磨練磨練磨練的。之後的人生還很長,從這暑假衍出的拉七拉雜的苦楚,恐怕還要好一陣子才斷得了吧?! 如c一語驚醒夢中人,那些正是標籤,往後還有更多更多的標籤。我討厭標籤,討厭權威,這些我都是從小就最最最最最最討厭的,然而,在這個暑假,我學到了不能再像小孩子一樣只有討厭了。做點什麼吧,就算是個苟延殘喘的大人,也必須成為大人,而非小孩。

     時間越來越少,我給自己胡亂讀書的寬限也變的嚴苛了。專注而精確的閱讀,連舒緩都要來的有效率並且深刻,很正經的還掉一堆雜書,當作是某種對自由閱讀的告別。期許自己,從閱讀訓練的脫胎換骨,在人生的其他方面,也多少蛻點皮吧。

     開學了,怕怕。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自《關於自信的21堂課》 

1.你給我時間。

2.你聽我說話__而且你傾聽時不會使我覺得被批判。

3.你很快地提醒我,我是有力量的人。

4.當我受傷時,你幫助我復原。

5.知道事實對我有利時,你會告訴我;知道事實對我沒有幫助時,你就不告訴我。

6.你會用你的行為舉止、語氣和微笑讓我知道,我感到安全、舒服、輕鬆對你而言很重要。

7.當你惹我生氣的時候,你會向我展現你的歉意;當我惹你生氣的時候,你也會允許我向你表達歉意。

8.你不會刻意傷害我,永遠不會。你確定我知道你想要保護我。

9.你會為我製造一些小驚喜。

10.你會對我說一些最能夠支持我的話。

11.當我需要的時候,你會讓我在你面前哭泣。

12.你鼓勵我告訴你實情,鼓勵我承認我害怕。

如果這些答案都是肯定的,你是我的朋友。我需要你。    p.188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好一陣子,幾乎只要將近傍晚,手肘、膝蓋的關節就隱隱作痛,手腳因而僵僵的,很不舒坦。由於自己過於懶散又過於忙碌,也只靠中藥貼布和早晚洗澡沖熱水舒緩疼痛僵直感,拖延了許久,遲至昨天才去看診。

     看診的過程,其實短到沒有「過程」可言。不過,這次可不是醫生秒殺我。
     一進到診室,先等了好一會兒,等醫生幫一位去賑災而肌肉受傷的阿婆打消炎針,輪到我的時候。
     我:「我想拿關節痛的藥。」
     醫生:「要拿哪一種?」他翻到我一年多前的病歷記錄,問:「要拿以前吃的嗎?」
     我:「不用,拿一兩個月前吃的那種就好。」
     接著,醫生看著前兩頁的病歷,把要開的藥抄在最新的頁面上頭。我只是沉默地看著醫生抄寫,並沒有像以前一樣試圖利用這個空檔,盡可能詳細描述自己疼痛的程度、時間和頻率,也沒有問醫生其他身體症狀是否為關節炎引發的連帶症狀。

     醫生抄完了,我就問說:「這樣可以了嗎?」,然後就走出了看診室。
     離開診所之後,隔了幾個小時,我慢慢才意識到,當時我看診時的沉默代表了什麼。從高三發作的關節炎,至今也有五、六年了,「原來」啊,其實我已經「開始」習慣了關節炎,習慣了它怎麼發作,也習慣了它會在哪些時間、以什麼樣的頻率,或者,疼痛的程度不一,時而劇烈到承受不了,時而因為睡不好而連著幾天隱隱作痛。比這些更早就已經習慣的是,這種自我免疫的關節炎,屢屢引發的嚴重感冒和足筋膜炎等等,各種數也數不清的種種病痛。
     正因為對這些各類型的痛,已經太習以為常了,也就沒有什麼可問的。每當感覺到關節炎「又發作了」,就知道要乖乖準時睡覺、吃藥。知道自己不能讓喉嚨痛或乾(所以不敢吃太甜的糖果甜食),不然就會一定一定會感冒,萬一感冒就要兩三個月才好的了。

     雖然講的很理所當然,不過,這是我第一次,真的是第一次,看醫生只為了「拿藥」。慢慢地,當我意識到這個「拿藥的人」的病患身分開始為我所有時,才明白到,那是因為我已經接受了自己是一個「慢性病患者」的身分了。(哀傷...好吧,也許也沒甚麼好哀傷的,反正就是一個既成的事實吧。)

     從昨天早上到現在,好像還是很不能習慣面對這樣的自己。
     我的拿藥行為已經透露了我接受了"慢性病"的身分,而不再單純只是罹患關節炎的病患而已。我的部分生活以及對身體認知、處理的方式,學會了、習慣了直接選擇最有效的"抑制"處理,知道怎麼去抑制他,能使自己維持正常的生活步驟。不再對它抱持著好奇,不再被它突如其來產生的痛覺所控制。知道怎麼樣盡可能第不讓它發作,必須要學著調整自己的生活步調和處理壓力。

      不知道怎麼說。這幾個小時,就像是已經跨越了某個界線,卻遲遲不能接受這樣的自己。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哎呀,自從將近兩年前出國逍遙以後,直到最近幾天才恍然意識到自己離修行之路不知覺間已有多麼地遠了。遠,不僅僅是自我與修行的距離,也意味著時間上的漫長疏離。我半戲謔又半正經地說光是一頓「氣飽」,二十幾年的修行簡直毀於一旦,無法抑制的憤怒或氣惱(以及巨大的不解...),讓我必須在發酵它們的同時,要努力去克制與調解自身被翻攪的情緒所困的障礙。正因此,我感覺到自己又重新踏上了修行之路。

      因為,以快樂開朗的姿態和內在生存著,是遠遠地不夠的。必然面對到諸多的考驗,不僅是環境的挫敗,同時還有諸多我們無法控制的那些人事物,終將迫使我們以更深層厚實的內在涵養去應對。始終笑笑坦然地去接受別人的樣子,我想我是做不到的,無法打從心裡做到。尤其是,要真真切切地去觸碰到兩個主體的界線時,再怎麼樣,也都絕對不可能天生就能磨合鑲嵌在一塊,必然要,以那種尖銳、對立與尷尬的空缺來相處著,然後慢慢地轉換成彼此對待的溫柔。...這過程是個藝術!科科。

      不過,至少我又重新學到一些事情了,level up!(a little bit...)

      這短短幾天讓我感覺自己被壓縮到要爆炸了,只好用全然的沉默和僵硬的臉色給自己真空起來。也因此倍感需要一個朋友(唉....),就算只是陪我吃頓飯都好。(話說除了吃飯,還能幹嘛呢?...=.=)   感謝y和m,分別在不同的晚上冒著颱風的大風大雨,到金山街上來陪極度任性的我吃飯外加探索美食,呵呵。還有那罐29元的金牌台啤,雖然您只有區區二十九元,但是讓我進入久違的深層睡眠,還夢見xxx的告白耶!整個很賺阿,cp值超高!...害我想搬一箱小酒回房裡當安眠藥。悠呼!

      以前老和y混在一塊時,總覺得有人一起毫無顧忌大吃大喝甚是難得,當時真的是用很珍惜的心情在感受那些時刻。直到y脫離單身了,才發現自己失去的並不只這些。不過,看Y很是enjoy在雙人世界裡,c也說y變漂亮了。從y那領了精神賠償金「7-11中杯拿鐵兌換卷」一張後,我就迅速地將y連同誠摯的祝福給一塊「遺忘在海邊了」,哈哈。

      最近和m吃了兩頓飯。我很喜歡跟m隨性約吃飯,又一起聊天的時光,尤其是最近越來越能感受到這樣隨性邀約和簡單的開心,大概是因為我也開始跟m一樣進入忙忙忙的生活節奏中,所以這些片刻的舒緩效果真是極佳。雖然聊的天,有大半是從岔開的兩端到慢慢接近交叉點。這再三重複的模式,令人精疲力盡,尤其是在吃太飽的時候。不過,世界上哪有幾個人會願意陪著自己從沒有交集到有交集呢?! 光是這點,我就覺得荒誕笑鬧的朋友們之間,都是很真心對待的啊。

      任意使用的單身朋友?!當然不是在說把朋友當作什麼玩具或資源來看待,而是我從y脫團的過程中,才第一次學會/感受到某些時刻的喪失,是過了某些時間點就喪失了,不只是告別或是驪歌輕唱才會發生而已。我自己並不是個硬要巴著朋友才能存活的人,反而還是個要仰賴著99%的獨處,才能沉澱和消化,給出別人一點點善意和體貼的傢伙。最近的氣惱加上朋友的兩頓飯,後者簡直像是觀音的聖水,輕輕畫上兩滴,就把我給救贖了。


      雖然,我至今還是個甚為無知的人,不知道兩人世界到底是嗑了什麼藥,為啥會讓人覺得男/女朋友比朋友重要?!...不明白不明白啊,我希望,以後自己就算沉溺在兩人世界裡,也要用現在的專注力(....和任性嗎?!)來對待朋友。    好吧,也許這就像是個小孩許下而長大註定會褪色的諾言...。

      本篇的重點其實是:接下來要全力阻止m脫離單身,哈哈啊哈!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太糟了,昨天整天就這麼處在一種糟透了,氣惱而不願多加言語的脾氣裡。(直到讀了俄國悲劇帝國歷史...俄國究竟哪來一堆陰險狠毒的君主啊?就算是彼得和凱薩琳兩位大帝,算是政績頗豐,也是神經質的傢伙...無論是蒙古人征服的前後,或是邁向西化,或是共產革命之後,每一個領導者都是偏執狂加殺人狂。...光想到這些,個人的心情也沒甚麼好抱怨的了,巨大的悲哀總是又壓制而來。)

      做了一個可怕又清晰的夢,簡直就是被嚇醒,一起床就開始查解夢。木瓜葉、斷腳址...詭異的是整個夢境實在是太過清楚又深刻了,不過C勸慰的好,她說夢往往還是關乎自身,而在反映自個兒的最近的所思所想。這時候就巴不得夢只是一個文化潛意識的反映,千萬不要是徵兆的好。

      標題是好幾天前跟c談到的事情。
      無論是毫不遲疑地說出y的重要性,或是當時想念c的那種心情,都不是因為她們是什麼樣的人,而是想念各自彼此相處的時光時,那種距離和頻率。所謂的輪廓,指的是兩個人用甚麼樣的界線去touch到對方。之於我,界線不會緊緊貼著我自己本身,我想大概別人也不是用緊塑著她自身的界線來面對我的吧? 我想念的,或感受到對方重要的,就是彼此相處時,touch在一起的那條line。之所以會感受到和誰相處的時刻特別真實而喜歡,或許是來自於兩人交會的那個line與輪廓。

      唉啊,真不知道自己在說些甚麼,

      i need a 逃逸的路線(我沒有很貪心,只要一個就好)。不過這個逃逸最好是通往另一個現實,誰叫我正好暫時對脫離現實沒啥興趣,科科!

      ps.為什麼我覺得自己的任性復活了?哇哈哈!!(take that,haha)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文提及幾本談吃的書,都不約而同或以美文形式,或以批判報導,對當代講求「營養主義」的偏執加以質疑。所謂的營養主義,乃是指丟棄了食物的味覺經驗,把食物所產生獨特的味覺層次,只給簡化成為膳食纖維、膽固醇、卡路里等科學依據,先憂慮這些指標,才願意塞進肚子裡,如果吃的不夠「健康」,就像是一個人在自制上有道德的缺陷一般。在飲食上,當代我們確實多多少進到這個恐慌的氛圍了。這樣的科學式管理,看似對身體健康能夠加以調整,但反而阻斷身體主體對於感官經驗的刺激與感受,多少使人更易於成為了被監控、規訓的一部分。

     不過,談到最近在外的租屋生活,似乎在自行烹煮的面向上,頗為能夠跟「營養主義」呼應。

     自己煮,貪圖的不是便宜(因為根本便宜不了多少,不過,比起新竹金山街的物價,一餐大概也算便宜了二三十塊吧...),只是菜色種類比較多樣,比較自由,也能享受烹煮的樂趣。不過搬來一個多禮拜,數次烹調的菜色,雖然材料不同,但其實說穿了,都是"雜燴拌麵",頂多只是燴醬的材料和底味不同,完全是依據量販店或各自家裡帶來的現成材料決定。時而是肉燥醬,時而是咖理,要不就是茄汁鯖魚罐頭,這些都是託c學姐的福,從蘇澳漁業的田野帶回來的(害我研究所想研究生魚片,而且是要黑鮪魚的喔....這樣我就有吃不完的生魚片了,哈哈)。
      要不像今天下午,用大水滾好了幾根麵條放涼,我拿c學姊帶回來的一片虱目魚塊,掰成小碎塊,倒了一些醃漬小魚乾,炒上都給切成片或小段的洋菇、白菜、豆芽、金針菇,最後繞淋上一點屏科大知名的(且昂貴的)薄鹽醬油,就是味道很足的"鹹虱目"基味,足以在口感和鹹度上跟平淡無奇的麵條(用大水滾的麵,真的會彈牙喔!!!)平衡。雖然經久炒的洋菇,口感還是很滑潤,大水滾過的麵條很彈牙,但是,這種忽略了味道和口感鋪陳,頂多只是把軟硬度、顆粒大小不均的材料擱在一起,產生比較多樣的口感,卻不是「鋪陳」(離這個境界也還太遙遠了啊...),加上買菜時,習慣性就只顧著考量多吃青菜多健康,只考慮幾道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烹煮的時候,難免就是幾樣材料拌來拌去,只是要把食物有效率的塞進肚子裡,以達到所需的營養。而不是,稍微仔細一點安排食譜,把有限的材料變化成兩三道料理。

      話說,用生活效率來思考營養主義的時候,突然覺得這多少是個兩難。
      不過,至少我們還是可以做點小努力,偶爾多看看各種版本充斥的食譜或是文化料理,自己試煮或是「上館子」,有意識地培養一下自己味覺感官上的刺激,嘗試多樣飲食的便利性,大概也是我們這個時代人的幸福吧?!(也是台灣人特殊專屬的幸福!!....畢竟實在是有太多國度的料理,都是我們在台灣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輕易見嘗的啊!)

      搬回新竹以後,手頭上的工作量有點大,太過焦頭爛額而不能鎮定處事,一方面也是有點逃避懶散的習性所致。
      不過,越忙越覺得不能拋棄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譬如為了閱讀而閱讀的讀書,或者就算沒有什麼變化,拿起鍋鏟炒炒攪攪,也能休息,獲得一些些肯定感和樂趣。稍稍安定下來以後,已經開始想擬一些食譜試做,然後邀請朋友到住的地方來,大夥一起吃頓飯、喝個小酒聊聊天。
      我當然很想把這樣的願景,首批實現在對我不離不棄的文服麻吉上,不過,若能和c學姐之間共同認識的朋友一起實現的話(畢竟同住一間房啊!),都是件令我神往期待的場景!

      總之,邀請卡和食譜! gogo!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起床就空腹喝了一杯中杯拿鐵,才終於將壟罩了兩個多月,像無頭蒼蠅般龐雜的書寫和讀書,給闢掘出一點主體,勉強交出兩頁餘老師口中所謂「語調很恰當,可以繼續發展」的開端。以往仰賴著大量去脈絡的讀書和夠偏執的性情,視為理所當然的稱許和溝通頻率,許久前已經喪失。
       一隻孤獨的狼在深夜的頂樓咆嘯,感受到的並不是對於失去的那種扼腕、悵然,而是槍口對外的憤世忌俗。....簡言之,睽違已久,終於給探出一點頭來了,體內低調地暢流著稍嘆口氣的輕鬆勁。

       學術的書寫,多少是一件很暴力的事。
       它先規定書寫者怎麼說,轉而規定了、限制了書寫者怎麼想,說和想之間,循環成了一個封閉的系統循環,而書寫者自我和外界現像本身的扣連就自然而然的斷了線。
       以前自己寫報告時,頗容易掌握到如何使用文字,進而使得某個概念搭配上現象或對像本身,顯得頗為一致。直到意識到自己這能力以後,我就開始暗暗恐懼。爾後搬回家,重回田野土地、勞動,同時承接了正式學術書寫的Case,當學術的思考和吸收,交錯在一個非學術的脈絡中,加上我們開始對生活本身有了親身體驗和感官以後,才發現,很多思考的角度,儘管更貼近於外在世界與人群,卻是學術所拒斥的,因為不夠系統、不夠「客觀」(在此,客觀不是指中立,而是用學術規範來談和思考)。
       以前,我誤以為學術規範是一個梯子,是個中性的練功過程,要用這個梯子走,才能touch到解決問題的高度和深度,所以才乖乖從一個「反智」者,甘願捧起書本好好讀、好好寫;可是,現在我認為學術規範比較像是奇怪的、無法形容的大機器,它把對象製造成特定形式的罐頭。(幸而,還是有稀少的研究者,能夠從頭到尾保持思考和外在世界交流的生命力!所以,才讓我們這幾個小罐頭甘心為學術知識的殿堂,前仆後繼。直到落入失業率的分子,才感傷地勸退後進。)

       最近這陣子,卯起來讀關於吃的一些好書,像是《舌尖上的嘉年華》、《在巴黎餐桌上:美好年代的美食與故事》、《老饕犯賤走天涯:跨洲禁忌美食之旅》,還有剛剛掩卷的《在廚房裡的人類學家》,現在正在讀海明威《流動的饗宴》,讀來皆令人在口慾和胃液分泌上絕對無法抑制亢奮和分泌,但腦袋卻還能保持異常冷靜、敏銳地感受和觀察。實在是難得的好書。
       這大半年以來,我一直在想關乎知識的知識問題(不知道哲學在這一塊怎麼說啊?!...),功力太淺,只能從讀得懂的文本和看得見的經驗來解答,卻又落得零零散散,而離發問更為遙遠。直到幾個小時前,讀莊祖宜書中提及Fusion(無國界料理)為人詬病,簡直就是票房毒藥,接著,她回到人類學的概念,以高級餐廳時尚、講求新奇的fusion料理,比較峇峇娘惹飲食文化(數代馬來、華人通婚發展成的娘惹,結合中國、印度或馬來元素,獨樹一幟),指出經得起考驗的融合,勢必得要具備的文化深度和大膽嘗試,才能有新氣象。
      

       不知道為什麼,讀到上述這段的fusion描述,我突然浮現一句話,「沒有在生活中,問不出重要的問題」,趕緊抓起筆抄記下來。
       頓時覺得,過去在問關於「知識是什麼?」的盲目追尋被解套了。也掌握到對於外在世界理解的論述,為什麼某一些可以堆疊出一個無法否定的重要性,而有一些卻扛不起這種高度。......問題不在於材料本身,而是怎麼觀看,而被製造出的觀看本身的價值,又是取決於怎麼樣去面對生活本身,粗略一點講,大概是關乎熱情和生命力吧。

       啊~~好想try煮白菜滷和醃漬杏鮑菇啊!!!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天的行程,完全透明、開誠布公讓y見識在地日常生活。

      金山十六街口有家全省連鎖的咖啡店,叫做"1868咖啡烘培坊",不過金山這家是總店。 從我現在住的地方走不到一分鐘就到了!
      為了吃到傳說中的德國什麼堡,硬是ㄍ一ㄥ到中午十一點。....真的....好好吃!!!(...好吃的東西會令人辭窮...味蕾被滿足了...腦袋理智就閃一邊吧!!!!)明明只是穀堡夾生菜和香腸,怎麼會這麼好吃?!...三角型的德國什麼餅,雖然一看就覺得吃不飽,可是不管是吃得到內餡的中心,還是吃不到內餡的小邊角,都是讓人有種越嚼越滿足的食物。
  

    照片 164.jpg

      照片 165.jpg

      (ps.就是想po吃過的,哈!!!)

     雖然花茶讓y覺得很不好喝,但根據我的品嘗,正是真的用實在的茶葉煮的茶,因為那股青草味,很天然,不是香精的,所以就連平常不喜歡臭草味的我,都覺得喝起來很舒服。還有那個咖啡,喔,白黑白,三層滋味喝起來都不一樣。

      照片 158.jpg 

        後來去逛 BAQ,買了過了優惠期,還是用優惠價買到的書架(書架還在BAQ等待BUBU著去取貨...)。在1868看到一本手作雜誌,於是很熱血的想買壁貼,可是價格令人手軟,索性往後蒐集DM貼貼佈置就好了。(不過,我還是想在房間有一顆樹啊....)BAQ的空氣嚴重嚴重嚴重令人窒息,Y和我的頭,越來越重越來越重....so terrified!

      排隊買有茶氏、去新復珍買了竹塹餅,順路轉去東門市場買紅蘿蔔和花椰菜,供做晚上要煮的咖哩烏龍麵用。
      ...........
i know帶著客人去逛菜市場,實在是不太道德。

      不過,如同y所言,正因為在地,反而不會留下平常生活的照片。
        
就像大學在新竹生活了四年多,除了畢業典禮那天以浩然門口做為1001個背景拍照以外,頂多是大夥相約吃飯時,才會在餐館內或附近留影紀念,這類影像的記錄,比較貼近是一種標記,以後重拾起畫面,挑起某一段明確的時間、人物、情境和情感(就像不管看幾次文服九七去澎湖的照片,還是會很激動很開心一樣....)


        
......所謂的在地,其實那些占據絕大部分的,並不是呼朋引伴、吵鬧喧囂、吃吃玩樂,而是獨自一人的生活本身,一穿梭在日復一日反覆踏履的時空裡頭,重複履行著類似的公式,是某種和無法具體視見和標記的氛圍與情境。
         幸而,
y這遠來的旅人,拿著她新買的相機,卯起來偷拍我這半個在地人,因而替我捕捉到了許多自己都沒有見過或意識過的"在地樣貌"

         最後附上y側拍的一張很在地的買菜圖,以作結。: )
        
...........此行,究竟是y的收穫多,還是我的收穫其實更多呢?

     照片 183.jpg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與今二日,在綠島人權營結交的y造訪新竹,同遊了清交校園和城隍廟附近。因為我也想要有玩的感覺,所以頗堅持要吃或逛逛自己也沒try過的景點和食物,在同寢c學姐的鼎力相助+新竹市地圖贊助下,完全就有達到理想的實現度和滿足感,哈哈。此行也感謝隔壁寢的h學姐幫忙借來的小bubu!

      到車站,一接到頭毛捲捲的y,想從東門圓環抄近路到城隍廟,結果還淪落到跟路人問路的地步。
      到了城隍廟裡頭逛逛看看,城隍廟口擠的水洩不通,兩個人都很猶豫又很隨意,搞的拖延了很久,找了客人很少的莊家,點了蚵仔煎、肉圓和貢丸湯。先是試走三年多前走過的小巷子,看到泰國麵店、大袋大袋飼料袋裝滿的青草店,後來步行北門街,看看路途上的牌仿、小店,口頭上隨意的跟y講解什麼店什麼廟,而不像以前我當地主,老是要強迫別人一起大吃大走。在長仙宮時,y告訴我說,姻緣跟桃花不一樣,後者只是意謂著有比較多接觸異性的機會,而姻緣才是指交往機會。
      好吧,水瓶座只是桃花旺!....只是為什麼別的水瓶座的花有蜜會授粉,我的只是日漸枯萎的花(話說,我在24小時內被兩個人說我的花要枯萎了...)

       暑熱逼人,c學姊推薦位於新復珍斜對面"有一家綿綿冰"。一共有14種口味,一分有兩大球(真的很大一球!!!),可以選兩個口味,重點是真的好好吃喔!!!!!!我吃的是芒果和梅子,整個就很消暑,y點的是百香果和巧克力。味道很足,但卻不是人工香精的未到,口感也很飽實,不會過沙或過水,還會有一點若有似無的果實渣渣,譬如芒果粒或梅子乾,從第一口到最後一口,我每吃一口就一直說"好好吃喔~~",簡直很神經,感覺冷靜的y比較像是地主,我是劉姥姥進大觀園的客人,幸好y非常容忍我,哈哈!!!(可是真的好好吃!!)

      照片 038.jpg

      ps.因為覺得很好吃,用三張報紙包得緊緊的,宅配到浩然給m。y在一旁用相機寫實地記錄了我和m交談的樣子。任誰看了照片,都會相信我跟m真的是最標準的純友誼啊!


      帶著y先去浩然扛了幾本書,率性坐在浩然地板上亂翻書,又跑去土地公廟拜拜(其實是我欠了很久的還願...)。橫跨在竹湖的這一邊,遙指簡陋的未來研究所的系館給y看,總覺得這些瑣碎的拼貼和介紹,是努力在試圖更連結或構築一種對於彼此生活的想像和了解,並不是想要讓對方強記什麼。(把這些介紹打成逐字搞,說不定比較像是personal murmur......)。
      雖然y沒有特別對交大多著墨什麼驚奇或稱讚,但從她寥寥幾句的初次觀察,也令我默默哀悼著自已對於熟悉的環境,徹底喪失掉感官或觀察的餘力。所謂的效率,多多少少,是強迫我們喪失掉感動的能力而換取得到的。

      雖然y流露著成大優越的自信,對參觀交大也很禮貌的流露喜悅之情,但總是不及她參觀清大的那種活力和亢奮,再高再遠又陰森的人社院還是堅持要爬上後山去,居然連梅園都差點要逛...八字三兩多的人,真的比二兩四的有膽識多了。只是經過清大校門口、校園大草地,或是漸漸暗沉的天空,都讓y有"投射式"的亢奮,邁往人社院的稀疏林道,透過y的取鏡本身,都迫使我去正視我從來習慣忽略或否定的「屬於」本身。(ps.至少,突破了四年多來我的禁忌,夜訪人社院。)

      晚上進了蘇格貓底,第一次看慕名已久的"夜貓子電影",播的是柯一正導演的《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不得不說,雖然早期國片大多充斥著國族或道德宣傳意味的作品,但特定年代風格的電影,展現的反省性,並不雅於當前的諸多電影。不過,女老師和男學生是否師生戀的謎之音,依然是令我最為印象深刻的安排。
      話說,比預期的更欣賞蘇格貓底的環境和人,提早將近一個小時到,看著好幾個人手在旁邊的廚房吃晚餐,爾後一一謹慎地排列坐位給免費看電影的觀眾,更感動的是,八點二十五分,開始湧入一個一個獨自低著頭而來的學生,彷彿這是一場默契的饗宴。老實說,真的很感動。老闆,一定要堅持下去!待在蘇格貓底裡,一直想起台灣第一家也是亞洲第一家公平交易咖啡豆的店家,也是被一對天真堅持著的人辛苦奮力地經營著。人要有熱情,要有熱情。

       蘇格貓底的貓很可愛!

照片 115.jpg 

      回到金山十六街,四個人包括y,手忙腳亂組裝好"學姐的學姐"大方贈送的高級衣櫥。
      一一掛上衣服以後,C學姐說有了真正房間的感覺!很疲弱的我覺得,這真是個很鼓舞人心的眉批!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次看到電影裡,親子無論經歷過多少埋怨、憎恨和冷落,終究以原諒或是愛來化解,往往給了觀者一種暫時棲息的撫慰。雖然我是屬於滿容易被打動,而默默流下淚來的一類人,但我總是很有意地在期待一個,不用感性的模式來刻畫親子關係的可能性。終於,偶然在宵夜氣氛(而沒有消夜吃)的情境下,我遇到了一部好電影《薩維奇一家》!

     該片描述一對分別住在水牛城和紐約的兩兄妹,和父親各自分居了二十多年後,在某個深夜裡,被告知要負責起照顧瀕臨失智的父親。哥哥身兼教授和作家,妹妹也是一個作家,然而比起專長,我以為,兩個人最大的共同點,卻是找不到出路的「性格」。兩人除了必須面對生病又憤怒的父親,也得要重新適應兄妹共同相處的生活。在這過程中,衝突時而帶來了更大的溫暖與理解,時而又把彼此推往更遙遠或冷漠的彼方。最終的擱置,是將人又放置到一個各自單獨生存的生命上,以「相對適當」的距離(我只是試圖用很合理化辭彙,來表達生命的剝奪的暴力),扣連著相互之間的關係。

     這部片,最觸動我的,是當我試著以「欲望」做為的觀看視角時得到的。(這當然是很主觀的啦。)

     妹妹屆滿39歲,算是個中年女作家,沒有固定的工作,和有婦之夫有著固定的性關係,他的妻子因子宮手術而喪失做愛能力。每當男的出現在公寓按門鈴,手上總是拿著某樣伴手禮,譬如一束花,製造出某種兩人關係之間還存有著非僅止於性的浪漫和習慣。他每一次出現,兩人隨即做愛,卻又不只是沉默地做愛,而是還參雜著幾句零星的對話,這令我感受到,比純粹的性欲望更為張狂的欲望。這欲望,是想得到一個穩定的交往關係,渴望另一個人不只性的,還有情感上的滿足,然而,從男人過度急切於做愛,而妹妹又經常只是將男人做為渴望情感的對象,卻又任意地嫌惡、丟棄,總是中途就任意地結束約會或是性事,顯示了兩人只能付出到,僅只於滿足自己需求的界線。
     哥哥對父親採取了非常功能性的處置方式,他直接了當地表明,美麗的養老院掩飾了死亡最醜惡的本質,美麗的環境會讓家人的愧疚好過一點,卻只是將老者放置在一樣孤獨的處境裡頭去面對殘酷的死亡。因此,他考量到自己負擔所及,將父親送到有醫療補貼的簡陋醫療中心去。儘管他用最基本、最功能的態度來處置父親的他,但只要女朋友早上為他煎一顆蛋,他每次都會感動得淚流滿面。

     若以欲望來看親子關係,我認為這多少也是親子關係最讓人痛苦且無法解套的一個面向。
     我們幾乎可以用比較自由的方式,去主導我們要從和別人的關係中滿足什麼的欲望,但是親子關係可以說是完全沒有辦法,也因此,導致了我們用更大、更反抗、更不合理的欲望,去期待或詛咒親子的糾葛。我認為,這也是該片在呈現上,一個父親被冷落、被忽視,卻又無法站在一個同情的立場去可憐他,兒子女兒儘管無視於父親的存在,而恣意的要隨自己方便安排,也是不能被批判或是討厭。用孝不孝順套用在這三個人的關係上頭,更是荒謬的可笑。

      所謂找不到出路的性格,我覺得是片中父親和一對兒女的共通性。
      妹妹因為父親的醫護員欣賞她的作品,感受到被理解的滿足,貿然地親吻了醫護員,爾後又慌張後悔不已。從這個片段,我發現到,妹妹活在一個用欲望行事的人生裡,因為想只想滿足自己的需要,任意打斷和有婦之夫每次的約會,又或者是去親吻醫護員,都是聽令於她自己當下的欲望。就從妹妹的反應中,比較具體深刻地意識到了,人為了滿足慾望行事的人生,並不會過得比較好。欲望是一個極其變動不穩定的轉換本身,這一刻滿足,下一刻也會又再衍伸出完全無法預期的欲望,這樣的生命,沒有辦法得到滿足,也沒有辦法看清楚路徑。並且,對種種自己做對或做錯的事情,都會感到羞愧。

       真的覺得這部片的詮釋很深刻、很好看,雖然我又把它給講得一點都不像這部電影了...。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上和C在房裡一邊磋商,一邊把東西胡亂搬挪成像是她才初來乍到的樣子。
      C
問,為什麼當時毫不考慮的就願意跟她住?!(我是很期待很期待喔...)其實,對這個問句,我內心第一個反應就是這簡直沒有甚麼好回答的。最後又說,因為我不怕和別人的關係改變,並不是說對人的關係非常具有信心,相反的,我倒算是很沒有信心的那種。不過,我寧願把自己跟別人的關係,交付給某種自然而然的機會,就算導致失去或敗壞,就算難過到要死掉,也不願意去後悔,因為,我覺得人活著就是這樣,不是說交付給命運注定來主導,而是知道自己想要幹嘛就一定要幹嘛,不因為命運而選擇退縮或避免某種結果。不願去硬要保鮮什麼,就算冰在冷凍庫裡的東西,也一定會壞掉的。反而寧願放在室溫擺著,即使發出破敗的味道也無所謂(當然最好是能夠很開心的一口就全給它嗑光光!!)

        雖然口中老把交惡掛在嘴上,效果介於幽默和玩笑之間,但我並沒有具體去想過究竟會如何? 就算有,也是往好的地方想。想的是自己能夠為其他人做甚麼好的事,那是屬於未來生活的某種圖像(由此可知,自己真的是個糟糕而能力不足的傢伙)。不過,磋商的過程中,才漸漸感受到共處一室的張力,尤其發現自己是個沒有想像力的人(每當在任何場合中,一旦意識到這個,我都得要小心翼翼掩飾此殘缺)。不過,這種膽怯又在完成背對背的空間以後擱置了下來。

         這陣子,漸漸見識到除了以前1001種以外的c的面貌。總是有驚訝,有點理解,不過,也僅僅打算笑看一切,無論是C或是共同生活(這種姿態,像不像是上帝造了世界,又任由世界胡亂自個而轉動...唯獨自己是個涉入其中的人)

        之所以講到C,是關乎今晚自己幽滯於像是失去彈性的棉花或皮膚的狀態。也許是和C角色的關係,C是一個我比較能夠坦然去輕描淡寫此種狀態因果的對象,不需要急著讓自己掩蔽此狀態。一旦進入此狀態,總是習慣對別人保持沉默,而顯得異常嚴肅或心情惡劣的我,大概比較願意在C面前,不加掩飾或加油添醋地,僅僅只用這樣的狀態存在著。

        今天對我而言,雖然沒有什麼太糟的事情,卻是個很糟的一天。
       
體驗不一樣的天地,知道了自己原來可以走得更輕鬆,我卻很悲傷。發現自己原來不需要別人來決定、告知自己是誰,也還是可以過的很好。就算不夠了解自己是誰,只要想做一件事情,還是可以做的很好。    
       
我並不是在悲嘆或緬懷過去的日子。我對自己有很多複雜的感覺,卻不知道那些感覺是些什麼。


        突如其來的明白,讓我覺得壓很久的石頭,終於被挪開了。可是我還維持在一個被壓扁的彈性疲乏的形狀,所以,就算意識環繞著某種悟覺的輕鬆愉悅中,卻怎麼樣都無法從容自在地笑出來。表層,還是悲傷比較濃郁一點。而悲傷的時候,卻一定要更堅毅、堅決一點地決定,決定一個決定,就算不能決定產生的變化。否則,悲傷終究只是悲傷而已!!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信最近周遭不少人,大概跟我過著類似的生活,明明很忙碌地幹著一堆事情,卻依然感覺到飄浮在渾渾噩噩的恍惚之中。
       窺視我自個兒渾渾噩噩的恍惚,我想是因為太期待、太渴望那不久的暑假、九月能夠正式投入嚴謹讀書的研究所生活,因此將現時此地,只視為是過渡期。於是,現時就漂浮在,很緊張、想大展身手、盡心盡力的那個未來裡頭,於是,總是很亢奮、又隱隱然地沮喪或恐懼,沒有辦法用同樣尊重的態度去面對我現在待在家裡的生活。而我相信,這種種的症狀,待我們真實地接觸到我們所期待的未來時,種種渾噩的恍惚,就會被「現實」本身的挑戰、忙碌給占據,而無暇恍惚了,這惱人的狀態也就不藥而癒了。(不過,好像也要避免耗費過度的心神在恍惚上,導致現實來臨時,已經失去挑戰的能耐、氣力了。←我最常犯的錯!!!!)

       理解到這一層以後,我又想,如果現實是治癒恍惚的良藥,那麼有沒有辦法讓現實是一直都在的呢?

       我想,過渡期最可怕的特性是,就算分分秒秒怎麼忙碌,怎麼努力地去完成多少事情,還是感覺到不夠踏實、恍恍惚惚,不管多麼努力地面對時時刻刻,卻依然使得自己流洩這些階段可以具有的積極意義或是省解。像是庸庸碌碌地度過了,明明很努力,卻無法去體解到自己究竟怎麼度過了時間與生命。
       去除渾渾噩噩的不踏實感,也許可以透過具體的製造現實來改變:檢視生活,然後去確認或是自行製造(設定)現時此地,現在的現實是什麼?!
       具體地確認自己就置於現時的現實,使自己有意識地,用同樣的努力,同樣的省察力,去面對無論何時何地何種狀態的生活,那些種種的辛苦或快樂。

       所以,我給自己設定的現實是:
       6/21~6/28 認認真真按時聽社文所研討會
       6/29~7/15 把大量勞動當做是在鍛鍊吃苦的耐力 & 整理搬到新竹的行李

       設定現實,和設定目標,感覺和操作上一樣。可是,後者是在面對未來,而讓自己一階一階地行走靠近未來。
       前者則是,當自己的未來目標是一個時間或是跟人為努力無關的境況時,無法仰賴具體行動去靠近時(譬如,九月開學不是我比較努力就會開學比較快...),更誠實地體認到自己所處的現時為何,讓自己更有意識地、也比較正向地,去面對客觀的環境是啥(...也會因此對現時能夠抱持"接受"的態度,因而把握住了更清楚的生活本身)。兩者大概可以說是心態調整的差異吧?!

 

        我相信恍惚真的有很多種,恍惚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不然報告就生產不出來了...)。只是,我這裡講的這種恍惚最近真是嚴重地困擾我了,使得我對非思考的家中生活,都採取了隱性抗拒和抱怨的態度,我覺得不太好。

        然後,我也相信,說不定設定現實和設定目標根本就是一樣的東西,只是我以前太用工具性的方式去認知後者,又或者,只是用不同的說法,去描繪同一個對象給出比較清楚的輪廓。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報到日期和放榜隔太長,做了四次噩夢,夢見遺漏了手續而喪失資格。報到前,持續有種不踏實的焦慮,不過,正式報到的幾個小時,卻是處在一種更步履飄移的不安裡。
     眼前的這些人和其他未謀面的系所成員,將是未來三四年,無論在生活或知識上,有著某種關連,甚至多少可以說是彼此託付的人們。這使我不知道怎麼表達與說話,於是喪失了一種要表達什麼的強勢或欲望,只懶惰地想把一切弄得很簡單、不費力,一切也包括我自己。

     我想要回到原點。又想要繼續往前。前者之於我反倒是新的,後者是舊的。這個步伐的途徑,隱隱地篤定,好像是可以同時走的,也是想要這麼走的。

 

     雖說迎新座談這類場合,不免都要把系所資源和目標說的很好聽,但我的心還是很輕易被收買了。至少有個優點是,透過紀溫柔可親的語氣,訂出了規範和有點嚴格的忠告(...讓我更充滿期待)。
     陳說,依他將近一年的菜鳥觀察來看,有兩種人可以在社文所發展得很好,一種是非常明確知道自己要幹嘛,明確到覺得非社文所不能做的研究,一種是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幹嘛,全然活在一種思考的刺激裡。至於最不適合的是,因為想讀文化研究、想搞清出文化研究是什麼而來讀的人,將會永遠都得不到一個著力的答案,而焦慮沒有方向。
     陳試著給社文所的位置給一個定義,他說:...保留思考和批判的空間!而這種空間正是目前在社會上,或在學術專業化後都逐漸面臨喪失的空間。



     大概是教授們都太會講話了,也可能是這幾天身體休息夠了,從教授談未來開課和研究方向時,漸漸了恢復我對語言的敏感度。
     他們各自口中的「事件」、「經驗」、「打造」、「回到開口」,都變的深邃而具有靈魂。字彙本身,就是脈絡本身,脈絡不僅是語言上的牽連,也是涉及社會現實本身的關係與存在。(才知道,口試那些被電爆、極犀利的問題,多少是教授用其目前的研究「轉向」來發問。...就是轉向才太直接,像是不留情。)

 

     我本以為自己算是個清楚研究方向的一類人,可輪到碩博班新生各自介紹以後,又深深覺得算是不知道的傢伙。
     幾個學生不約而同地論述,要怎麼去面對主體或身體的研究發問,我突然更真實地明白到,一個字彙有各種不同的理解意涵,有不同的生命史脈絡。所以,就算「主體」在討論的理解裡,可以是個太大、很抽象的範疇,因為過度巨大模糊,而在討論或理解的層次上,可以視之為某種「共識」。但是,其實用這種巨大和模糊來當作一個基底,要達到一個全面的認識,這還是遠遠不可行的......所以,可以簡化成是限制是溝通的前提嗎?(我果然太嫩了!...語言學,請務必收留我。)

 

     根深蒂固地,經歷過飲酒報告寫作完成時的痛苦和止不住的眼淚,加上學長姐、師長的耳提面命,我以「面對自己的限制的修行」來看待研究所的階段。(即便,抱持著這樣的心理準備,到時候一定還是會狠狠經歷衝擊而喪志吧。)

     有個碩一生說,生活時不要背負著學術的包袱。
     我請求,生命啊,請給我酒,給我咖啡,給我美食,還有重口味浸滿辣粉和蒜頭的泡菜吧!
     賜給我意志力,不管是減肥也好,讀書也好。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炎熱的下午陪y去看狠狠踢到沙發而裂開的小腳指傷。Y腳上粉紅色的海灘拖,腳掌被有點髒髒的透氣膠帶纏繞著。
     「你最近都這樣穿嗎?」後座的我問。
     「假日想穿輕鬆一點,所以...(被打斷)」y詳實地回答。
     「我是問拖鞋!」強調。
     「是啊,...我禮拜三還要穿這樣present研究計畫。」y說。
      戴著安全帽在風裡,我們哈哈大笑。哈哈,as loud as we always were。(原來loud也可以當作炫耀的意思。看來這個字頗適合我們。或者說是適合y?所有y的好朋友都有loud的面向,當和y湊在一起的時候。)

 

      anyway,在骨科診所裡候診整整一個小時,從電視正在播映的超級星光大改造,如同以往一樣,無論何時何地,總是旁若無人地,聊到雜七雜八的研究所生活和讀書心得﹝f和y的具體操演上的關係,是輪流一個聽,一個講,邊講邊聽邊辯,突然就把紊亂的思緒,變成可以上稿的一小段篇幅。謝謝y。﹞
      y很貼心地問看完醫生要幹嘛,去眷村博物館?買瑪露連嫩仙草?we both know that這個下午,是個太閒散而想做點什麼,卻發現什麼都不做最幸福的moment。
      以前的我們,幾乎隨時可以把任何一天搞的這麼悠閒,以及肥胖。
      以前是多久以前?是y上了研究所以後?還是Y體認到了未來以後?是我走得太慢的時候?還是...當我確定考上研究所的那一刻,y如釋重負地哭了,在場的我,唯一在場的我,真的看到y的如釋重負。y哭不是為了我高興,而是我們終於可以卸下彼此差距的包袱。而所謂的以前,是包袱開始被各自填裝了重量嗎?

 

      y說著設想的方案,一邊為眷村博物館給我心理建設,「還滿多東西可以看的......不至於秒殺啦,...不過2f是個蚊子館啦。」
      抓到一個心機重的timing,我嚷嚷著「我想去買休閒鞋!」
      「不行啦,我今天腳不方便。」迅雷不及掩耳,我就這麼被你給秒殺了,哈哈。

      正好輪到你了,從你進去重新包紮傷口到憤怒地出來以前。我在想:為什麼會這麼輕易就忽略了你用輕巧的小鋁板固定的腳傷?
     
      是太習慣你很強壯了嗎(畢竟,騎著摩托車來接我的人是你啊....)?所以不習慣意識到你不方便?接連很認真地想一個柔弱的人,想到一個不是你的強壯的人,在腦中排列組合。最終,不知怎麼地,想到我們兩個具備的「自嘲」的天性。W曾經稱讚難得的天性,也老把我們兩個自溺的世界,老是逗的樂不可支的天份。
      我想說,sorry,我不夠貼心,把你的腳傷給忘記了。可是,這樣說也許有點奇怪,也許你會confuse,但是我可不可以說,我之所以忘記,還有也許別人也忘記了,正是因為你是你存在的樣子,自嘲加堅強。哈哈。

      有時候,我們認識的人互相切成碎裂的圈圈,分裂分裂。在跨越、跨越、跨約之間,不知道怎麼樣去讓恐懼安定下來。我在說我自己。一夕暴肥而閃躲眾人的此時,也許是時候到了,突然感覺到,某種恐懼跨越了門檻。恐懼明著點說,是一個很好很好的朋友,突然間又失去了的那種不安,所以連融洽的時候,也害怕著詛咒的感覺。

 

      六四天安門20周年、聲援翁山蘇姬等等,一堆偉大又值得奮鬥的沸沸騰騰。呆滯在一夕暴肥的軀殼裡,瀏覽著那些錯失的新聞和評論,我不得不承認,我在內心很用力很用力嘶吼「管他天大地大,去他的國家大事,我只想減肥!!」
      這是我們這一世代的漠不關心嗎?
      i dont think so,畢竟在我還沒有那麼胖的時候,也是為正義很熱血著啊!!!這只說明了,太胖了,減肥。that's all!!!

 

      就在這個狂妄的時刻,我realized有一個像你這樣的朋友真踏實。
      真的,無關乎肥胖。就像是坐在馬路旁大啖抗壓性低的老闆炸的臭豆腐,忘記付錢還被老闆感謝我們兩個替她招來了滿座的客人,就是這樣的感覺,這樣的moment,所以踏實。

    

     ps.嚴禁大吃!!!
     ps.應該修改這沒有邏輯的文,但仔細想想,每次我寫出自以為結構完整語句清晰的長篇大論時,事實證明也是漏洞百出~so...
     ps.希望我們各自的桃花,不再耽於自溺裡。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終於,下飛機了。一到法蘭克福機場,我就開始狂拉肚子。

廁所很空曠、昏暗、沒有裝飾,要先經過一個幽閉空間才真正進到廁所,因此,明明是在人聲鼎沸的餐廳旁,卻因為廁所內部的空間設置,而感覺到偏僻、危險。

因全球時差所致,出發的泰國是九月三號下午一點,飛行11個多小時,和泰國相差1小時的台灣已經是九月四號凌晨一點,抵達德國的法蘭克福,卻還是九月三號傍晚,依舊陽光普照的傍晚七點。

對於悶坐在飛機上的我而言,時間消失了,時間並非混亂或是錯置,卻像是公定的標準、規範,對個體的作用失效了。自我在規範中失效,非常理智而非迷茫,自我感到非常非常地孤獨,又異常地清晰。

 

好渴好渴。飛機上給的水,有股消毒水味,飲料讓人越喝越渴。不敢喝酒,也不想喝臭水,在飛機上猛灌可樂,生平第一次喝可樂喝到怕了。候機的時間,閒晃在機場,販賣機的可樂貴得嚇人,要2.5歐,相當於要台幣一百多塊。

因為不確定法蘭克福的時間,只好先去登機室問,結果安檢小姐說時間還太早,不能先登機。我只好問她:What time is it, now?可是她老指我機票上的登機時間,意思是我還不能登機。我又重複一次:What time is it, nowGermany time.一個男安檢員走來,女安檢員好像在跟他解釋。我重複問:What time is it, now?女安檢員居然說who knows!我只好默默循著指標走去中央服務台問了。

 

扛了八本書在行李中的我,很後悔沒有把任何一本書帶上隨身行李。害我不能裝氣質,拿出LP的捷克指南感覺太俗氣了,所以才有這麼多飛機時間寫日記。

法蘭克福機場來來往往的大多是商務人士,正式簡潔的行李箱,盯著手機猛聯絡,或者一邊推車,一邊和身邊的同伴專注地對話。

滿滿是外國人的環境中,現在只能從亞洲人尋找和自己相似的安全感。但我發現自己無法辨認泰國、印度和歐洲人的差別,輪廓都好深邃。一方面是在台灣的環境,沒有鄰國往來,欠缺認識另一個國家人群的具體經驗,大多仰賴媒體或政治意識型態的刻板印象,因此認識是很粗略的。另一方面,台灣族群雖號稱豐富,但基本上種族特徵上除了原住民以外,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因此多少造成形成了細緻辨別差異的能力吧。

 

話說,從曼谷一登上往法蘭克福的飛機,就被飛機上歐洲人打扮的多樣性,著實給嚇了一大跳,馬修連恩式、嬉皮、美式居家、戶外生活等等,或是男生戴耳環,都不是特異的少部分,而是自然融鑄於一個整體畫面的一大部分。此外,穿梭於機場的工作人員,雖然穿著制式的制服,但打扮每一個都很有風格,挑染、簡潔的短髮造型,聚在一起吸菸,即便是在工作中,也很有氣!截然不同於台灣的上班場域每個人都是同樣的套裝類型,類似的嫻熟或筆挺的「專業模式」。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進到往法蘭克福的班機,大排長龍的西方人,視線所及大概只有三個台灣人臉,航空公司提供的報紙也只有英語和德語兩種,何況我要去的國家是英文不太溜的東歐國家捷克。

        天呀,我只能說我有顆與生俱來反應遲鈍的「憨膽」,但是,經過在曼谷機場千篇一律的問好幾個工作人員Where is the E10Where is the ATM machine?其實我都還沒有感覺到害怕,頂多是看到Free Duty的豪華食物時,有再度落入俗世的欲望召喚,頂多是才背了不到10分鐘已經嚴重痠痛的胳臂。尤其買了拖行包,覺得自己背叛了背包客精神,真恥辱。

 

        飛機餐,炸魚塊飯看起來很豐盛,只是...有椰漿,飛機餐附的巧克力幕斯蛋糕,在這個時候吃有種天堂的美味。我愛吃雜糧球球硬麵包,每咬一口就塗超厚的奶油,真的太棒了,太好吃了!

        偷偷儲備堅果時,老外盯著我看,害我天人交戰很久,不敢把奶油和起司偷儲備起來。

 

        曼谷到法蘭克福,12小時的航程過了不到五個小時,就已經煩膩到無法忍受,吃了第一餐就呼呼大睡,醒來時機艙一片漆黑,每個人都沉沉陷入睡夢中,只有我斜前方有個台灣女生用筆電火速打了兩頁英文稿,她英文一定很好,我心想。昏黃的光線,斜射在她面前,成了機艙內唯一的光亮。

        大概是枕頭吹太硬了,醒了以後就睡不著了。嘴巴在短短十個多小時就破了好大一個洞,手也開始腫脹,手指頭一張一合間有種異樣勉強的拉扯力。

 

        上洗手間時,正好遇上一陣小亂流,機體晃蕩的頻率和擺幅,似乎跟台鐵莒光車廂上廁所的晃動近似,一夕之間,感覺像是被拉回台灣。

 

        所有人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甦醒,人聲吵雜起來,來回走動的人,或向空姐要水、零嘴,或上廁所,或聊天。

        前方的大螢幕播放著德語發音、中英字幕的史瑞克,我只聽得出ichich

        堅果發完發水果,有香蕉和橘子,後者在昏暗中看起來根本是番茄,我心想番茄在飛機上吃不方便,於是拿了香蕉,等空姐走了幾步,我才意會到orange是我最愛吃的橘子。

        我發現我不會剝香蕉的蒂頭。我討厭吃香蕉,尤其不敢吃第一口,每次勉強吃都是我爸剝好、先吃掉第一口,所以我從來沒有自己剝過香蕉。這時候才第一次感受到父母對我的溫柔(回家要好好孝順父母)。

 

        幾個小時以後,小花跑來陪我聊天,她坐在走道上,一有人經過她就起身讓路。她談到讀復興和在印刷廠工作,一開始很愛設計,後來卻變的很討厭,因為喜歡做的事變成功課。復興的功課量很大,不過撐下去就會得到新的東西,更愛設計,撐不下去的人也大有人在。我大概也是屬於撐不下去的叛逃者吧。

 

        吃了睡,睡了吃。我想這是長途飛行的最佳註腳。

不斷處於半睡半醒的狀態,和隔壁兩個超閃的德國中年情侶的交集,就是excuse methat’s ok。走到隔壁是位貌似珍古德的小姐,除了吃睡就是讀TIMES

看西方人用餐,就算再怎麼不雅,還是覺得自己比他們更不懂用餐優雅的姿態,如果我不想只是模仿的話。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凌晨440出發,扛著15.5公斤重的行李(秤重以前,我還以為只有四、五公斤),看著別人結團成行、聊天,眼看著空蕩的櫃台,我像是昏迷了很久以後,突然驚醒過來,「我怎麼會幹這種事?」休學旅行四個月、英文無敵爛、第一晚的旅館還沒訂,重點是重到讓我在機場飆淚的行李。(幸好胖爹幫我抓的音樂讓我安定了下來。不過後來四個月都沒有幫MP3充過電,真冏。)

 

Check in以後,免稅商店區聞到好濃郁的麵包香,我又餓又渴,但旅行本身就該節制欲望,於是我提早兩個半小時到登機口,只有一個年輕的外國人翻著一本小說,我一邊聽音樂,一邊念LP指南。偷瞄到他倒頭就睡,於是整晚沒睡的我心想何必客氣,蓋著我輕柔的長外套卯起來大睡,等我從和煦陽光直射加冷氣超強的玻璃帷幕候機室真正醒來,已經是兩個小時以後,年輕男已經不見了,整個候機室人滿為患,我旁邊坐著一個三十來歲的印度男,看起來文質彬彬,不斷直接偷瞄我睡覺,我半睡半醒之間都被我撞見,還偷摸林David給我的鳳梨酥,傻眼。

 

不過,我真的好喜歡在這冷熱交替的溫度中甦醒,好幸福喔。登機前打了電話給家人和楊子慧,抱怨了一下重到飆淚的行李。

 

四個月好久,一個不是想回家就能回家的日子,近乎於遙遙無期。

 

飛機上第一個送上的食物是綜合堅果和飲料,一直遞補,才九點就送上色彩鮮艷的熱食,主食是咖哩馬鈴薯飯,滿滿的蝦子只有一坨薯泥,可是居然有我的天敵椰漿!!!!本著多吃一餐,多省一餐的原則,我只好規定自己至少每樣食物吃一半。

舌上顎還留著昨天古拉爵餞別,被焗烤茄子燙傷的麻痛,加上咖哩辛辣灼熱,同時在胃和口腔同時翻攪。

 

我學到的第一個單字是pepper,胡椒粉。

 

和前座要去法蘭克福找男友的小花攀談起來。

她在景文讀平面設計,雖已是出社會工作的大人,看起來還有大學生的羞澀(還有她一直強調的像是兩個孩子的媽的捲髮)。在行駛的飛機上或是曼谷機場打轉時,她都會駐足停下腳步拍下有fu的點。她隨身背著一個超大、像天文望遠鏡的圓筒,說是要去德國展示的海報。

她拿出之前在北京參展的作品給我看,是很美好和諧的風格,其創作理念是以蝴蝶效應出發,反映環境不斷遭受破壞。她作品所呈現的美好世界,有山林、花、蝴蝶、馬、鹿等,凸顯台灣依然是個很美麗的地方。

我問她如何將蝴蝶效應如此生硬、災難式的印象,轉化成美麗的童話?她回答說因為她喜歡美麗的風格。

她陪我用破破的英文買了一個拖行的行李包,因為她要聯絡男友,卻沒有帶到cash,銀行國際電話也不通,繞了好一大圈才找到登機室,我們差點趕不上飛機。往法蘭克福的班機上,和她座位差很遠,只好先說bye-bye了。

旅途上的第一個朋友。

 

 

破英文:

買拖行包時,問背包承重   How many K.G. can it put things

飲料要少冰                        Just one ice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彷彿沒有在旅行,或者未曾旅行過一樣。

        這是一年半前休學旅行時,所處於的狀態。

       

        四個月的旅行,我最大的獲得是真真實實地面對當下,也因此,結束旅行後我也多少刻意地封存了那段旅行的記憶,撿取幾個重複的片段,反覆地訴說給不同的人聽,但某些不穩定的呢喃,依舊持續地發酵和矛盾著我。

        當時豪氣地說想要出書,寫了兩篇耗費了超久的時間就嚇住了,太繁忙的功課,不只攔擱住了時間,也攔擱了能夠寫的狀態,後來景氣越來越不好,感覺出版業越來越蕭條,更是漸漸淡了這個念頭。

 

        萬事起頭難。

也不是為了拖到不能再拖而寫,總覺得要從一點點開始做起,很想很想和我的好朋友們分享空白的那段日子,也想把心裡面總是不穩定的窸窸嘶嘶,盡可能能夠撥雲見日,否則越來越覺得像是要發霉了。

 

之後幾篇(旅記)的文章,都是當時的日記內容,盡可能不加刪減,因為想要先用不思考的狀態,重新地去面對那段旅行的意義。

我的旅記,沒有什麼實用的旅行訊息,因為當時是唐突匆忙地出發,抱著自以為閒適的狀態過了一百多個日子。每天與其說是在旅行,還不如說是在寫日記、睡覺和發呆居絕大多數的時間,所謂的玩也大多只是在路上閒晃。

就請客倌們見諒,姑且看看吧。

 

 

2007.9.3~2007.12.26,捷克→泰國→寮國→越南→柬埔寨。

 

By the way,旅行一開始在捷克每天寄出一張明信片,算是用明信片寫日記,因此整個九月幾乎沒有在筆記本上寫日記,所以日期跳很大。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隨手翻到一本書,書名是《中國女人的生涯觀---安家與壤外》,由余德慧主編,主要是收錄幾名中年女性回顧其生涯的故事。

該書的前言摘錄了Gail sheehy定義的「生涯十大幸福感,讀了覺得滿有意思的,既不致淪於說教、勵志,也不講求宗教心靈的祥和,並且多少給人一點方向感,於是想摘錄下來。

 

1.      我的生命有意義、有方向。

2.      我在成年之後,經歷了多次重要的人生轉折點,我都能以我個人相當創意或不尋常的方式處理過,並給我未來的歲月帶來重大的改變。

3.      我很少覺得被生命欺騙或對生命感到失望。

4.      我已經取得幾個長程的重要目標,而且是我親手完成的。

5.      我真正的感受到個人的成長與變化,並由衷地喜悅。

6.      我覺得自己一直處於戀愛的感受,我與伴侶有著相互愛的感受。

7.      我有許多真正的朋友,生死與共。

8.      我是個愉悅的人。

9.      我不再臉皮薄,也不再對他人的批評敏感。

10.  我這一生,大概沒有甚麼值得恐懼了。

 

最終達到的狀態,「即使我停止前進、掙扎,我也能安心地放鬆,開放自己接受新體驗。」

 

這生涯十大幸福感,很直接、大膽地都以第一人稱「我」直述,相對於一般類似的守則以第三人稱的旁觀立場提供指導方針,以「我」為名,更強調了主觀的、誠實的感受本身,畢竟幸福感,就是一個「感」字。

上述幸福感的衡量、設計,得要回到生命走了一大段來回顧,才能有滋味,畢竟這境界就二、三十歲來看,未免太高深又飄渺了點。不過,我相信是個很值得努力的方向和信念,除了第六項之於我,目前還有點遙遠而無感,其他項目都像是一個長者的指引一樣,備感親切。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假如---

假如舉世倉皇失措,人人怪你,而你能保持冷靜

假如舉世見疑,而你能相信自己,還能原諒他們的懷疑;

假如你能等待,而不怕等得累,

或受謗時不屑以牙還牙,

或被恨時不怨天尤人,

然而別看來太好,話也別講的太聰明;

 

假如你能做夢---而不成為夢的奴隸;

假如你能思考---而不只以思考為目的,

假如你能面對勝利和慘敗,而能把這兩個騙子一視同仁;

假如你能聽到你講的真話給壞蛋歪曲了去陷害蠢人,卻仍能泰然自持,

或者你看到你曾拚命維護的珍貴東西破碎了,而仍能彎下腰用陳舊的工具去修理

假如你能把你贏的一大堆錢全部孤注一擲而不幸輸掉,

但仍能從頭幹起,並對你的失利三緘其口;

在它們早已枯竭時為你效勞,

因此當你一無所有,

只剩下吩咐他們:「撐下去!」的意志時

你就這樣撐下去;

 

假如你能跟群眾講話而仍保持你的美德,

或者與帝王同行而不忘群眾,

假如敵人或摯友都不能傷害你,

假如人人都依賴你,但沒有一個期望過奢;

假如你能用相等於六十秒的奔跑來填補毫不容情的一分鐘,

地球和它所有的一切,都是屬於你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

兒啊!你將是個男子漢。

 

                                                                                                                  by吉百齡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什麼是你一定要知道,才能活下去的知識呢?

        活下去這三個字也許用的太抽象、膚淺了,就當作是「過生活」,反正重點不是這三個字,而是關於「知識」,知識這個詞彙也是太浮濫了又太擺姿態了一點,不過簡單來說就是涉及專業或平常芝麻綠豆的小細節,對,我想要說的就是「小細節」。

最近待在家,大半時間都消耗在鳳梨田和繁鎖重複的家事,也漸漸發現好多簡單的小細節,可是都是很有生命力,很有趣的喔。這也讓我反省起在學校的生活,真的大多只是讀書、玩樂和吃吃喝喝而已,而沒有機會培養和實踐生活更複雜的小細節,因故也多少失去了大半體驗和發現事物的生活樂趣。

 

小細節第一名是豬頭很便宜,一整顆豬頭才100塊耶!

一整顆豬頭足以滷成一大鍋的豬耳朵、豬頰肉和大骨(還有令我手軟的豬鼻子,那兩個鼻孔的凝視),如果到市場上散賣滷豬耳朵,扣掉成本還可以多賺幾百塊。

 

小細節第二名,豬耳朵要盡量切的薄才會好吃。

這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是我切了一次豬耳朵以後,我爸教我的。不過厚的真的比較不好吃,可能是因為滷得很入味,切的薄在味覺上比較有層次,不會味道過重而變成只是一團重口味的肉。而且皮薄的豬耳朵,和蔥、辣椒炒起來也比較容易有口感和味覺上的搭配吧。

 

小細節第三名,炒豬耳朵、豬皮時,如果油放的不夠多會油爆。因為油不夠的話,表皮有油脂會不斷釋出,就爆個不停了。這是我被熱油噴到兩下的慘痛教訓。話雖如此,我還是炒不出又香又辣的好吃的豬頭拼盤熱炒。

 

以上是關於豬頭的小細節。

以豬頭為食物,也許離絕大多數人是很遙遠的,無論是在時空或是文化上,而這種所謂的「遙遠」,就是在一開頭我想說的:某一個知識的形成、建立和實踐,必定跟個人的生活有所關連。之所以覺得遙遠,是因為我們的生活並不需要這種小細節。

看待階層、地域或是文化有所不同的他人,我們經常會將衝突、不滿或歧視歸因於「價值觀」不同。然而,若從小細節知識的角度看來,與其說是不同的價值觀,毋寧說是不同的宇宙觀」,我以為兩者的差異,是後者更為去面對一個全面的認識怎麼被建立,涉及到概念上、物質上的影響,並且忠實地面對置身於整體(宇宙)之中的狀態

從一個豬頭說起,就是想要藉由關於豬頭的生活小細節,呈現一個豬耳朵入菜的生活內容,發現其精采與生命力,而不是只把買整顆豬頭來滷,歸類為噁心、低俗而已。檢視種種自己所具備的小細節知識,會發現自身怎麼建構生活,相信這有助於拓展或是感受生活本身的魅力所在。

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